今天读到《孟子》第三篇公孙丑章句一节,内容比较长,但对人很有启迪。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段话中的三个点,都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一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事,即用功; 正,即预期其效。这句话用现代语翻译,也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二是“勿忘勿助”。不要忘记初衷,也不要贪巧求速,急于求成,蹈宋人揠苗助长之辙。勿忘初心,作为心灵鸡汤,已经被说的太多了。但是另外一个点“勿助”,可能少有人注意和理解。我们常常牢记于心的美德“助人为乐”,会有做错的时候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眼明心亮”地去笑话宋人的揠苗行为,而如果静心下来,反躬自省,当我们去实施“帮助”行为的时候,是否真得在做对对方有益的事情,还是如宋人一样,其实是强行“助长”,最后令其“槁”矣?我们其实没有想过真正的“帮助”和揠苗助长的“助长”的区别。最常见的一类事情就是,我们常常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们传授学习方法,灌输各种行为典范,深恐其走弯路,犯错误,但这真的是在“帮助”他们吗?“试错”也许是更适合、更适宜人类幼崽成长的方式,毕竟小苗地茁壮成长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抚慰,也需要暴风骤雨的洗涤。但区分真正的“帮助”和揠苗助长的“助长”真的很难,我们有时候确实难以分清自己的行为是在“除草”还是在“拔苗”,王阳明的一个建议是:如果贪巧求速,老想下点快功夫,就是拔苗助长了,这时候就提醒自己勿助。孟子的这段论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让我们在做某些事时心里能够顿一下:“我不会在拔苗助长吧?”
三是“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一声长叹,从古至今。华杉在解读这部分时,说:“破案、剿匪、平叛,都是不可拔苗助长的事。其他如个人学习、公司管理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华杉提到的破案、剿匪、平叛、个人学习、公司管理都是大事、要事,如果在这些事情上违背规律求速效,则必“非徒无益而又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