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太注意自己的语言,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还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胆小、冲突、反抗,这样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带来不利影响。
1.“这孩子没出息!”
家长经常会在孩子办了错事或者做事没做好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这句话其实是给孩子下了定论——将来干什么都不行,不会有出息。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人,他们做任何事情做不好都是很正常的。国外有句谚语,叫做“小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的”,我们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告诉他们,“没关系,下次你会做得更好”,或者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今后怎样做就会更好。
2.“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这样的家长通常习惯用一种比较的思维来审视自己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我们看到自家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忽略掉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因为对孩子缺点的关注而变得很焦虑。这也是一种“思维过滤”,看待自家孩子只看到缺点,看待别人家的孩子往往又只看到优点。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观念,“别人家的孩子很好,但是,我也有我的长处,我妈妈(爸爸)还是最爱我的”。
3.“我真后悔生了你!”
面对一个淘气的、不服管教的、不断惹是生非的孩子,很多家长在深感无力地同时,脱口而出:“我真后悔要孩子!”“要不是你,我能这么辛苦吗!”客观地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身不由己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父母在没有征得孩子意愿的情况下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义务培养好孩子,当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抱怨、诅咒,更不要用这样完全否定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问题,从自身的努力开始,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为孩子做好榜样。
4.“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是合理的)毫无理由、毫无道理地拒绝,只是因为“我是家长”,所以我说什么都是对的!这也是家长霸道、不讲道理的表现。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没有存在感的、不被尊重的。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我们就要满足他,如果不合理,我们也不必轻易地满足孩子,可以给孩子讲道理,或者跟孩子说清楚,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要求。
5.“你能行吗?”
很多家长在孩子初次做某件事的时候往往抱着怀疑的态度,然后不自觉地问到“你能行吗?”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求地渴望,他们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应该时时处处注意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只有父母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健康成长,最终离开父母也能很好地独自生活,这是父母之爱的目的。面对孩子刚刚迈出的探索的脚步,我们不应该持有怀疑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想办法,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眼前的新世界。
6.“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进行人格的否定“不懂事”,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上海,心理学上我们也称为“人格化”。其实孩子犯了错,只是证明他(她)当下这一件事情没做好,不代表不懂事。父母切忌做这样毫无道理的概括。正如前面所说,孩子犯了错也是很正常的,即使真的“不懂事”,也很正常,父母的作用不是抱怨他们不懂事,而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变得懂事。
7.“你爱怎样就怎么样吧,我不管你了!”
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无法给予很好的帮助和解决,最后往往生硬地甩出这样的话。这句话本身带有很明显的警告成分,意思是说,你如果不听我的话,出了问题后果自负。这实际上是家长试图通过威胁、警告使孩子就范。如果是胆子小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威胁警告之下变得更加畏畏缩缩,如果是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父母越是不让做会越去做,这时候如果父母真的不管了,不仅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机会,很有可能真的出现严重的后果。
8.“你去干吧,干好了我给你钱!”
很多父母知道要鼓励孩子去,但鼓励的方式方法往往不恰当。比如经常用金钱等物质形式鼓励孩子,这样的方法很不可取。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类似金钱这样的外在动机确实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本身已经具备比较强烈的内在动机的时候,我们非要加上外部刺激,就会导致他们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即将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转为对金钱等外部刺激的兴趣,而一旦外部动机消失,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也就消失了。比如,孩子喜欢做家务,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此时就千万不要说“你去扫地吧,扫完了我给你钱”。
总之,父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时,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看到希望,激励他们去做好事情,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愉快地、自信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