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母亲回老家,拔了许多菜带到县城,有芹菜、大蒜、荞头、胡萝卜、白萝卜……大年初三,一大早母亲打电话来说:兰兰,来帮我拉菜去菜市场卖。
起初我不大乐意去,心想这大过年的,大家都在走亲访友,谁会来买菜,而且天气那么冷,冻感冒了可划不来,万一遇到熟人,我脸也挂不住呀。但母亲执意要去,她说不卖掉吃不完也浪费。我拗不过她,王先生便说,走吧,别扫老人家的兴,就当带孩子们去体验生活。
我们把菜拉到菜市场,放到一个未开门的早餐店门口。母亲用蛇皮袋铺在地上,麻利地将菜用浸泡过水的稻草一捆一捆扎好,摆放整齐。一捆捆芹菜、大蒜绿油油的,一堆堆胡萝卜虎头虎脑地躺在蛇皮袋上,像极了一副完美无瑕的油画。我不禁掏出手机连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不一会儿有朋友点赞的,称自己也想来体验生活;有朋友调侃我应该赶紧陪母亲回家烤火吹空调的。我捧着手机回复朋友们,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则在一旁热情地招呼来往的行人,耐心地与之交谈,有人驻足挑选菜,母亲则称重。当客户说要微信支付时,母亲从包里拿出手机,笨拙地点着微信支付收款码,收款后还让我确认,有没有收到款。于是我帮她设置了“开启收款到账语音设置”功能。隔壁卖菜阿姨一听有声音,也来请我帮忙设置,我很乐意的提供了帮助。每次听到“微信到账xx元”,我便心里美滋滋的,毕竟这也有我的劳动成果。于是我便放下心中的芥蒂,号召孩子们和母亲一起吆喝起来。
由于母亲种的菜品相好,又嫩,不一会儿便卖出了一百多元。孩子们可高兴了,便闹着外婆要买棒棒糖。时间慢慢地过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行人越来越少,我和孩子们有点不耐烦了,便提出降价卖,建议之前5元一斤的打五折卖掉,以便早点回家。母亲不同意,她说:那么好的菜,值那个价,不贱卖!我被母亲的话感染了。是呀,我们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工作和生活中给自己定好位,坚持自我,不被外在的声音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那天卖菜一共收获肆佰多元,母亲回到老家便给了八十七岁高龄的爷爷一个红包(贰佰元)。她说咱晚辈就得力所能及地孝顺长辈,让他们安享晚年。我的奶奶走得早,爷爷便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每当爷爷在我家时,母亲便会给爷爷洗衣服、洗被褥,悉心地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村里老一辈的奶奶都夸母亲是个孝顺的儿媳。因为母亲头三胎都是生的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爷爷奶奶并不待见她,甚至会赶她出门。的亏那时父亲给足母亲安全感,有时怕母亲在家受委屈,便带母亲去他的工地等他下班一起回家。每当母亲回忆这些不堪的往事,眼眶里都范着泪光,同时她又安慰我们就像在安慰她自己一样说:过去的就过去了,咱往前看呗。日子越过越好哩!母亲就是这样用简单的言行教会我们做个勤劳善良的人。
记得读小学时,我也常常陪母亲去村口的菜市场卖菜,那叫高桥菜市场,专门为附近几座村庄设立的菜市场。虽然那时家里很贫穷,但是母亲从不缺斤少两,她常说吃的亏做的人。记忆中那时候,一斤芹菜一块五到两块之间,我喜欢两块一斤,因为整数好计算,一块五一斤,遇到客户买一斤贰两或叁两时,实在好难计算。那时没有计算器、手机,只能靠心算、口算。母亲负责吆喝和称重,我负责算数和找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格,要我把每一笔买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一有空档她就会复核,若有失误可是要挨好一顿训的。就是在那个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熙熙攘攘的小型菜市场,我学会了心算、口算,可不比现在孩子们面对的题海一样的口算天天练弱呢!
在母亲的严厉教导下,大学毕业后,我便从事了经济方面的工作,每天和数字打交道,就算后来换了工作,机缘巧合还是做了和数字有关的会计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母亲是位平凡的农村妇女,高高瘦瘦的,身子很轻便,走路带风,是种田、种菜、卖菜的一把好手,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朴实的智慧教导我,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吸取养分、茁壮成长。感恩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感恩生活赐予我的一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