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今天是重阳节,要不是看了友友的文章还真不知道今天过节。平时过惯阳历,也就不太注重农历的日子了。关于节日,除了那些法定的节日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慢慢的也没什么概念了,就更别说什么传统意味了。
在中国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都跟祭祀有关,重阳节也不列外。祭祀祭的是天,祭的是祖先,主要是感恩也是缅怀。但这些在大城市都感受不到了,这些传统的意味只有在农村才显得浓烈。
记得小时候,不管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很热闹、也很重视。不管过什么节,家里的大人都会把地里的活放一放,或者做一些小活,就当过节休息了。说起节日,在外的游子更多的是思念,对家人的思念。我也不列外,每到过节我也想家,更想家里的美食。
小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每个节日都会准备一道小吃,是小吃也可以当主食。比如元宵是饺子,清明是艾米粿,端午是粽子,中秋是芝麻饼,重阳是薯包。所有每次想到节日,我就想起了母亲做的美食。
今天是重阳节,我格外想念母亲做的“薯包”。这种“薯包”可能很多地方都没有,但你要是在“薯包”两个字前面加上“赣南”,然后在百度上一搜准能搜到。“薯包”是我们家里面的叫法,它虽然叫“薯包”但它不是包子,也不是用薯做的。它是用紫山药做的,在我们那紫山药叫做“紫薯”,于是它就叫“薯包”了。
它的做法也很简单,将紫山药洗净去皮,然后晾干水分。等水分去的差不多了,再将紫山药磨成糊糊,加入姜蒜末、盐、五香粉、少量米粉搅拌均匀,然后用调羹讲山药糊糊挖成一个个小球球,放进热油里炸,炸至熟透就好了。
母亲每次炸薯包的时候,我都要在灶前搭把手。母亲熟练地将一个个紫山药球球放进油锅里,山药球球一进入油锅就开始冒油泡泡。那时候还小,我一边垫着脚看锅里的炸薯包,一遍拿着火钳顾火。要是油锅里开始冒烟了,就意味着火太大了,这时母亲就开始说我了“火大了,薯包要变成黑球球咯”,收到指令的我就赶紧把灶里的火柴往外拽。
火候到位的话,薯包熟的很快,不到五分钟第一锅就好了。看着热气腾腾的薯包,不用入口就能闻到它的香味。按照传统,凡是过节做的美食,都要先拿去祭祖,祭完祖下来我们才能吃。这时候才最为煎熬,可谓是馋涎欲滴啊。终于熬到父亲从祠堂祭祖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手上的火钳一扔。也顾不上洗手,就开始吃了起来,母亲见我馋的不行,急忙说到:“慢点……”
每每这个时候,我是不吃晚饭的。左手拿一个,右手拿一个,从厨房到院子还没坐下,两手就空了。然后又折回厨房,左手拿一个,右手拿一个。母亲见我厨房院里来回跑就笑我:“拿个碗装着不就省事了吗?”哥哥比较聪明,一听就知道从橱柜里拿来一个小碗,然后装上满满的一碗,也不顾我就只往外跑。而我还是左手一个,右手一个……
好像从出来读书到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在家里过过重阳节了,也没再吃过母亲炸的薯包了。突然想到是重阳,除了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就是对薯包的垂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