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应对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号召,2月10日起,全国各地相继开启了线上授课模式。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资源涌入各个学校。学校懵了,老师懵了,家长懵了,孩子们也懵了。
突如其来的关注度反倒让教育陷入了囧状
疫情当前,随着期末预定的春季开学期的逼近,大众的目光更多的开始聚焦在了教育板块上,聚焦在了教师身上——学校该如何开课?学校该上些什么课?教师们又会如何上课?线上、线下上课又如何能保障教学质量?待到开学了,资源教学跟实体教学又将如何无缝链接?……一时间,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曾经,我们或许还会抱怨没有资源,但是现在呢?各路资源跟迸发的洪荒之力似的,汹涌而来。还未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教育人们一时慌了、乱了、惊慌失措了!
习惯了传统授课模式,习惯了掌控课堂的传统教师们,一时间赶鸭子上架地被迫推到幕前做起了“主播”;为了所谓的“公平”,部分地区更是无奈地选择了“信任”学生,为学校筛选了很多录播课程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跟家长——在家中自学。
03年的非典,教育面临过挑战,由于当时网络不是太普及,所以更多地区选择了通过电视播放来学习。然而,17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遇见挑战时,除了网络的入驻,更多偏远地区还是选择了保守资源——利用电视模式授课。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17年前,我们无奈的选择,效果如何?17年后的今天,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资源时,我们是否有设身处地选择过?
现在,我们不缺资源,不缺网络,不缺真正优秀的教师,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们更是不乏使用互联网的素养。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成果却没办法确保“1+1=2”甚至“1+1>2”?是没有选择?或是不会选择?还是不懂选择?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迷茫?
误解了“停课不停学”
特殊时期运用特殊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人曲解了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里的“学”。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学”只有到学校读书才是所谓的“学”,孩子们坐在家里看名师的课就叫做“停课不停学”。
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曾给我们提出了“新学生”这一概念:“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所以孩子们的“学”绝非简单的识字解意,整个的社会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也是学生要“学”的内容。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
另外,我们好像遗忘了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教与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的、单线式的直线上升,而是多维度的共同进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停课不停学”,学的不止是学生,而是师生同在!
错将教学的闭环理解成单向的延续
学生坐在家里看名师的录播课程,这是一个单向的学习,这个跟过去的电视大学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里,孩子们是被动的,就像看电视剧的观众一样。虽然是一集一集地看,但是至于学生看懂没看懂,学生的理解程度是怎么样的?我们没办法通过这样一个人文交流来进行一个反馈。
教学,应该是一个闭环——教师课前需要备课,备课的八要素缺一不可;课中有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情;课后需要有师生反馈,查漏补缺、总结,为下一次的课程做好准备。很多人重视课前,殊不知课后环节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前与课中。运用好反馈的载体,可以是文字体现,也可以是视频的融合。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才是我们所说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当教学成为了一个闭环,才能够真正的运转起来。否则,有了缺口,甚至直接成了单向延续的话,那么教学便成了未知的飘渺。
如何让教学“1+1>2”?
国家已经下文,不是要求所有的一线教师都必须上直播课,一来,网络直播课是一个特别专业的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很好的驾驭;二来,网络的承载力度实在有限,没办法保证全国师生同时在线的网络流畅度。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儿,我们才有可能将价值最大化。我们可以不是最好的网师,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最好的资源。如何才叫“合理”?不是简单地拼凑好资源,而是要学会统筹、融合。用资源,还需要会用资源。让教学成为一个闭环,一线教师首先得为学生选择一种轻松的、有意义(这里的“有意义”是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做出的单元统筹)的板块、方式,让学生从好玩到适应再到习惯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当教学成为了一个闭环,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教学的飞轮才会越转越快,而教学也才能真正地实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