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海》最后这部分如果要删增,我觉得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下:
一、增加语言情绪
这个部分的语言描写很少,应该是为了切合主题——愤怒的海,但是皇帝说了四次话:
第一次是“把风画大些!把风画大些!把风画大些!”
第二次是“风够大了!风够大了!风够大了!”
第三次是“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
第四次是“不要画风了!不要画风了!不要画风了!”
我们从前面皇帝状态的描述中可知说话的状态是不同的,情绪从高兴到淡定到担忧再到紧张最后惊恐,我们从这四句话中读不出来情绪的变化,到了最后一次句子不可能这么完整,惊恐状态下的语言应该是破碎的,还应该带有求饶的感觉。如果要修改可能结合讲述者的表达方式和当地的语言去修改,比如最后一句可以是“不要风了!不要了!不要……”最后被风浪吞噬掉声音,这更符合环境。
二、增加细节描写
本章开篇:“马良非常高兴。皇帝也非常高兴。”这部分除了马良和皇帝,还有更皇帝上船的人,但是这些人只随皇帝出现,并没有他们的描写和刻画。
马良在这个部分只有动作描写,可以适当增加心理描写,我相信马良在惩罚皇帝的过程中一定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变化,毕竟这也是让一群活生生的人消失,他们都有血有肉,马良天性善良,中途他就没有产生过怜悯之情?这可以增加一些马良的心理活动或者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
三、可以删减部分天气的描写
这部分的主题主要是写愤怒的大海,关于雷电天气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删减一些笔墨。
课后思考:神笔马良的隐喻
最后为什么是海的愤怒,而不是山的愤怒呢?
我想比孟老师的解读,“艮”就是山的意思,马良的愤怒代表大山的愤怒,马良用手里的笔,将山与海的愤怒一泄而出,这也是天下所有受欺压百姓的愤怒。文中是这样写的“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塌的高墙,接连不断向船上压去。似乎这都是人,一大群一大群,一大片一大片,黑压压的,许多许多人。似乎这是人的海,人的浪。海,呼啸着;浪,咆哮着。似乎这许多许多人,在狂喊着:‘笔!笔!笔!’”皇帝为代表的强权与不公最后必须接受自然的裁决,因为触怒了自然之神——山与海。
神笔马良在开篇文章就写到“这大山,给了大山的儿子马良以大山的性格……他以自己是大山的儿子为荣……如果说,大山的性格就是马良的性格,那么,这塔给了马良以志气……”这是“山”的隐喻,最后与海的隐喻相互呼应。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一切讲究自然法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当有人企图破坏这一规律,自然会用自然的方式让一切恢复平衡。
神笔马良我们可以读作一个民间故事,我们也可以读作一个神话故事,我更愿意当一个神话故事来读。笔架山、开天眼、白胡子神山、梦境……还有求笔过程中的好心人(更像给马良修行指路的仙人),斗恶途中遇见的好人,这些读来就是不是很像凡人的修仙成神的过程?经历各种劫难,最终成就大道,这个大道就是“神笔”,文中说人人都应该有一支笔,这支笔应该就是世人心中应有的道义与担当。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神笔,你想用神笔写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