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笔马良》看传统文学中英雄的塑造方式:
一、运用戏剧表现手法塑造英雄
在故事里面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记忆点,比如长脖子员外、歪脑袋千户、大鼻子官员、哑巴老人、大头官兵、长腿官兵、阔嘴富豪、尖下巴画师……这让我联想到京剧中的角色,比如红脸象征着忠义、耿直的角色,黑脸象征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的角色,白脸象征着奸诈多疑的角色等,每一类型的角色都有专属的表现方式。在民间故事里面对人物塑造也一样,民间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类型性的表达,常常会选择这类人物身上的共性特点来塑造人物。马良象征出身卑微,同时身怀绝技、充满正义感、不惧强权、聪明机智、乐善好施等性格特点的一类人,也是我们常常能看见的英雄形象。
二、运用生活场景塑造英雄
整个故事围绕马良求笔——借笔——梦笔——得笔——护笔(帮扶百姓、惩罚奸恶)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环境描写,说明英雄不是凭空而降,而是在生活中步步打怪升级,为了守住梦想而被推到了英雄的位置,在读者和听众看来马良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对马良自己而言这一切只是他的日常生活。正是因为英雄跟我们拥有一样鲜活的生活,这个人物才具备了可信度和真实感,这个英雄人物才能一直活在人们的讲述中。
三、运用逻辑塑造英雄
听故事就像看推理小说,只有逻辑自恰才能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物才能打动人。在文中出现的老人跟马良说是“自己人”与前面“一家人”,这算一种呼应,也是逻辑上的吻合。马良从想画到得神笔再到后面权贵的刁难,这一切都是讲述者根据逻辑顺序展开的,我们可以从空间的变化读到空间中人物的变化,出场人物权力也越来越来,步步逼进权力中心,一点点揭露问题的根源,在这一过过程中马良需要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他的每一次胜利都是自己英雄路上的一次晋级。
四、运用矛盾塑造英雄
没有生就的英雄,英雄一定是完成了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事。在神笔马良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良的成长过程,这其实是一个矛盾的化解过程,矛盾来自心理、身份、地位、实力等方面,当矛盾消失的时候,马良已经成为了人们中心的英雄。
马良就一个山村小孩儿,似乎从出生就注定了余生,跟父辈和同辈一样放牛种地、结婚生子,在小山村终老一生,如果这样马良也不能成为马良。文中第一个矛盾也是故事发展的首要矛盾,故事能讲下去也因为有了这一矛盾的存在,即农民出生与想学画画,身份与梦想之间的矛盾开启了马良的英雄之路,他想要打破这个矛盾,于是他受到了求学失败、借笔失败的种种打击,这中间可能还有没写出来部分,比如家人的反对、同伴嘲笑等,毕竟大家对农民儿子出路早已谙熟,怎么会有农民的儿想学画画呢?这听来就觉得有一些可笑,正因可笑和失败,进一步强化了马良追求梦想的这一矛盾。
梦笔、得笔的过程看起来是水到渠成,实则是为即将出现的新矛盾埋下伏笔。神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呢?马良想的是帮助乡里,这一天然动机却触动了更多人,在部分人(财主、官员)看来伤了自己的利益,这是不被容许的,这样讲马良个人矛盾推向了社会矛盾,他不再是要跟自己和解,他需要让社会和解,社会矛盾化解过程的难度不言而喻。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社会矛盾步步升级,从村里到县上再到天子脚下,最后直面终极矛盾(皇权),这一过程马良从未退缩,可以说是越战越勇,最后成功化解了矛盾,成为了英雄。
马良无权无势,他如何做到的呢?全凭心中的信念和手中的神笔,神笔是他的武器,他的护身符,也是他对抗不公的方式,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不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始终在坚持对梦想的信念——坚持画画,他通过画画对抗强权与欺压,对抗内心和外界的矛盾。
五、运用人物角色塑造英雄。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一个问题——马良是一名画师,这是多么重要呀!整个故事由讲述者呈现的,似乎是第三视角,但我们细读不难发现文中提到的大鼻子官员、长脖子员外、斗鸡、面人等人物和场景其实是马良的视角,只是通过讲述人之口说了出来。文中为何有如此多的细节描写呢?因为这是一个画师的视角,画师看到的自然和常人的看见的不同,他们看得更加细致入微,更加鲜活生动,更加滑稽有趣。所以马良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出来的,这些描写正是来自马良自己。
我们在阅读故事的不能离开人物,更不能忽视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这让我们更好的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