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于我或者说大多数中青年来说,似乎已经是过于久远的事儿了。前两天去了趟彭镇,陪小朋友看了一场川剧表演,那种人声鼎沸的氛围,一下子就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大戏台。
我的故乡在西北的农村,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乡镇上的庙会会请外来的戏班子来唱大戏。请戏班的费用和戏班的伙食费由庙会会长和相关人员挨家挨户去收取,我记得是按人头收的。这一年一度的唱大戏,是乡镇的盛典,所以村民们基本上都是欣然缴纳份子钱。
农历三月,北方的天气还没有回暖,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地里的庄稼也不着急下种,是一段难得的偷闲时光。我小时候,出门务工的人还不是很多,大家都把心思放在种田上,兢兢业业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日子清贫,却很幸福。就算有出门干建筑的,天冷了没活干了,也都早早回家,准备过大年,一直到三月三看完大戏,再出门挣钱。因着这样的缘故,三月三的大戏总是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赶来镇上看大戏。许是小时候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吧,记忆中那看戏的人多的不得了,黑压压的一片。戏场里一点空隙都没有,有时候夸张到被人流拥着往前走,半点由不得自己。甚至戏台对面的山上都爬满了人。放眼望去,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所以小时候写作文经常会用“成千上万”来描写看戏的人数之多。前两年,公公过来看孩子,估算了一下我们小区的入住人口,说可能得有两万人,比得上我们一个乡镇的人口了。所以那时候看戏的人还真是有成千上万呢!
戏台是土胚搭建的,坐落在一处谷场。农忙时,谷场就是打晒麦子的地方,农闲时就被征用来做戏场,或者充当学校文艺汇演的场所。三月三是这戏台一年中最辉煌的时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开戏时,老人们都是围坐在戏台下最前面的位置,为的是好好听一听秦腔那粗犷的调调。很多老人都是不识字的,他们对戏文的理解全凭多年听戏磨耳朵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够识文断字的老人的解说而来。小时候,我也会跟着爷爷站在戏台的前面,听老人们讲戏文里的故事,但往往听不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索性和同伴偷偷溜走,在人群里窜来窜去,左拥右挤,招致一阵阵骂声。最有趣的当属去各种小摊旁边逛游了,琳琅满目的小玩具在简易的货架上陈放着,引得我们艳羡不已,商贩们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玩具的新奇之处,但我们通常都不为所动,只是看看。小时候家境贫寒,零花钱是不多的,但是三月三这样的节日里,每个小朋友还是会多多少少得到一些零花钱。我们满戏场转悠,在每个小摊前驻留,最后经过各种比较,选定一款自认为性价比高的玩具,通常是五毛钱到两三块钱,然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戏场旁边空旷的麦地里玩玩具、放风筝。至于唱戏唱的是啥,我们从来没有兴趣,也不会去关注。小朋友的快乐永远都是来自心仪的玩具。
戏台的对面有一座山,我小时候是没有名字的,现在叫“金童山”。山上有一座道观,唤做“朝阳观”。道观名字的本音可能是“朝(zhao) 阳”,预示早晨初升的太阳,但我们当地的方言里都管它叫“朝 (chao )阳”,久而久之,也就叫约定俗成,叫成了“朝(chao)阳观”。观内敬奉着各路神仙,逢年过节,敬祭香火的人往来不绝,三月三这样的盛典,人更是多得不得了。我们也会跟随烧香敬神的大人们去朝阳观,学着他们的样子磕头作揖,忙得不亦乐乎。跟的久了,觉得无趣,就又和小伙伴相约去采早开的桃花和迎春花,做成一把把小花束,也能玩上好久。
玩的累了饿了,就下山,几个人"合资"在戏场里买个饼子啃一啃,继续玩,等大人们看完戏带我们回家吃饭。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在戏场里买些吃食给我们,中午就不必回家,下午接着看戏。戏场里的吃食都是西北特色的一些小吃,有油酥饼、糖油糕、醪糟泡麻花、粽子、麻辣粉、糖葫芦等等。也有一些支了帐篷的“大型”餐馆,里面卖些凉拌肉、炒菜、凉菜、烩面片、炒面片之类的。我爸和姑父合伙开的“餐馆”占据戏场的核心位置,是戏场里头生意最好的餐馆。所以我的零花钱是相对比较多的,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糖油糕,喝一碗热热的醪糟汤。小时候关于三月三的记忆是美好的,可以尽情地玩,兜里有钱,吃喝自由。倘若零花钱全都买了玩具,就到自家的“餐馆”去吃上一碗炒面片。记忆中那炒面片的味道是那么的美味,长大后身为大厨的爸爸每每复刻,好吃是好吃,但总归不是当年的味道了。其实,当年炒面片的配菜有限,无非洋葱、蒜苔、辣椒、白菜、零星一点肥肉,而且通常都是面多菜少,因为面是自家种的麦子打的,就会自动忽略成本,而菜却是花的现成的票票采购的。这也是农家人自己的一套成本核算方式吧。现在老爸做的炒面片菜品丰富,味道真的超赞,老公每次都要吃上两大盘,但我还是怀念在小时候在戏场的帐篷里吃过的那碗炒面片。记忆有时候是种很神奇的东西,你看,同一个人做出的饭菜,也会让你感觉到味道上的千差万别。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这是记忆的骗术,也是人的执念,我们总是会固执地怀念小时候或者曾经的某种经历。
故乡的大戏,每年还是会如期上演,只是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中间也有些村里的戏曲爱好者组建了自己的戏班子,练声武枪,后面便不了了之了,为了生计,大家都在外面奔波,过年回来呆个七八天,又匆匆离去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守候着孤独的乡村。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乡村的面貌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三月三的盛况却再难见到了,有些东西终究还是回不来了。时代的洪流汹涌向前,有些东西势必会被洪流卷走吧!我已数年未回故乡,三月三的庙会更是从上了大学起就再也没有看过了,想来也有十多年了。所以突然萌发了这个想法,记录下自己印象中的大戏台,是以为念。
2024年12月4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