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到底是什么
文 温经天
1、叙事诗为谁而来?
当抒情难以表达事物的更全更立体的轮廓
当诗人一再被哲学家放逐失去歌唱的权利
当众生的苦乐挣扎难以依赖赞美得到疗愈
当现实之兽盘踞夏日光芒成为一种必需品
——叙事诗就来了。
叙事本就是小说、故事、剧本的要务吗?最早的叙事不就是诗吗?宏大史诗所歌唱的英雄帝王远去了,而人的自由和形象被放大了。
2、叙事诗赖以生存的原理是什么?
叙事诗本就是生存之光影无尽的照耀,用现实生活里不易点燃的潮湿的素材,逼出烟尘,让无尽的痛楚从人的眼里溢出。溢出吧!关于他者的纯客体化的叙述,正在莅临作者所寄予的存在之道,叙事诗要缜密的谋篇和奇异的结构,只有施以精神的原力,才会得以诞生。
叙事诸多真相的辨认里,将得到情绪减压,形象的深度勾勒,也将得到火焰与灰烬。土壤有了,这就是叙事诗诞生的人间!
3、叙事和故事是一回事吗?
诸多他者的命运被自觉书写,其立意初心就是将目光转入当下与历史的领域,成全真实的歌唱之权利吗?叙事诗本就是诗歌森林里最为结实的生机无限的灌木,散发着高贵的生命力,无限的挽留和倾注。
叙事需要一种秩序吗?叙事本身存在本体论。但它不需要顽强地解释和建筑,因为叙事贵在根系和主干。汁液来自作者内心的主旨,而枝叶交给阅读者去吐绿。
4、叙事诗重要的是什么?结构
叙事诗本身强调叙述的基本逻辑,同时也不缺乏诗本身的气息,即兴、迷狂和激情的自由驰骋,在事件被打牢基本的情节、人物、场景后,你的表达想怎样变化由你!只要你尊重基本的创作原理及艺术审美,同时揣摩到读者心底的需要。应激反应:艺学的巴甫洛夫,依赖身体信号的支持与验证。诗的语言乃是心灵信号,至关紧要,在叙事诗中,结构与语言的地位同等。
抒情诗本身对结构的适应并不够。长诗需要的是架构,组诗需要的是诗章之间的意义呼应,而超短诗属于单细胞生物。只有短诗,诗中之王,隐约需要某种结构。这个结构多数时候由于篇幅所限,无法被专业的学者和用心的读者摸索,但结构呼唤执着的诗人重点去建设,跟着艺术的直觉走吧,让叙事显影。结构带给叙事诗,以父性!
5、叙事诗为什么不能拒绝抒情的母性?
让叙事的对象显出被普遍认知的头颅、肩膀、腔骨和手足吧!读者们远比作者胆大心细,他们的挑剔症全面针对完美主义者,形成隐性的打击。叙事就是对现实的提升,因为现实只提供材料,不提供任何精神价值的艺术性。叙事的对象呼唤着你们:苦心孤诣的诗人们,重视语言和结构!
抒情的重生再造了叙事的湿润。抒情不可躲避,它给叙事的每个功能按键,加装了底层弹簧,抒情拒绝以往的空洞,而叙事填补了这种空洞。有的人不服,决定彻底休掉抒情这个伴侣,投身于绝对的叙事,结果发现被叙事卷入讲故事的肉饼,陷入线索凌乱的迷宫。当你丧失了“生而为诗人”的主动权,只能乖乖地交出想象力和审美的眼睛。
6、叙事诗需要的是被改造的抒情
叙事改造了抒情,被改造的抒情也必然成全真正的叙事。叙事不是对抒情的全盘否定,比如抒情诗常用的留白,常用的“点到为止 ”;常用的渲染,常用的“层林尽染”,抒情的叙述和整体呈现都能大幅度弥补叙事的干枯性。
信息和材料绝不是简单地堆积生成,它们急需抒情的各种技巧去背后推动。只不过是心象倾注于比喻,比喻倾注于意象,意象投射出心理镜像,心理镜像则塑造了叙事的事象。事象得到活力,于是自觉呼吸、表演着每一个叙事对象和它们背后母体的象征。叙事充满了真切的细节,也充满了幻觉的虚构。叙事饱餐着点滴的现实,又导致知觉的赋型。人们喜欢叙事,因为他们乐意自觉地代入,展开无边地自我演绎,而叙事者提供了这一重要场所。
7、叙事诗吸星大法:抒情诗、故事、小说、戏剧的魂灵
诗人学会叙事,前提是懂得抒情和故事各自的长处,但不去模仿小说、剧本乃至民间故事的体例,只需把基本元素了解清楚,结合诗歌的形象化、语言的凝练功夫,就能写出自我的叙事作品。它具备所有叙事文体的全部闪亮点,同时因篇幅相对短小,分行加速了读者的阅读快感,词语的意蕴更加高级,因而得到视野广阔、阅读老手的欣赏。
叙事诗戒掉抒情诗的弊病,但它属于更扎实的广义抒情。它的前景(尤其是手机屏上60行左右的篇幅,约1000字左右的叙事诗)好比中视频的剧情号,短平快又言之有物,生动活泼又不狗血世俗。因为它是诗人的孩子,诗人天生的气质:文学和艺术,修正着所有故事性的内容,进化为诗性的叙事文体。叙事诗能够引发大众的热烈认可,让诗歌再获新生。
作者简介
温经天,诗人,诗歌评论者,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长年践行新超现实主义风格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旷世书》。代表作包括《正见》《证道》《安生》《丽萨》《黑金属》等大型诗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