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而清净内心,实为大道!
得法之士,不仅拳法日增,心量日渐宽广,犹如空虚,心境则愈能合一,互为增上,日加精纯!故太极之法,其根在于修心,以纯一不杂为本也。身体放松,内心清净,无分别、妄想、执着、是非之心,意气内敛。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保持身放松,心清净。随忙随闲,身不离阴阳,顺境逆境,心一毫不乱!
真修太极之道者,磨练与劳尘,不仅日日行拳,也时时在观心,烦恼习气,使之渐渐消灭,方为真太极。
太极哲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太极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结晶,太极拳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取于“易老哲学”。太极拳由“太极”和“拳”组成。“太极”者,道也;“拳”者,技艺也。就是说以“太极”之理修大道,以“太极”之理练拳技。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是体。拳技为了强身、防身,是用。体用结合乃是“大道”,道家仙学派也是以太极之理炼丹而修道养寿并长生。所以有“拳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说。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就是性命。阴阳可分,“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无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者既要重视无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不只是无形无象,还要进行全身透空的修炼。透空者是说要“身空、心空、内空、外空”,这样才能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与太虚同体。身空者,指体内无阻无塞,无僵无滞、管道通畅而无阻塞之处。所以身空乃能通气,内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内无物无念。无物才能心空,无念才能心虚。所以“外观其身,身无其身,曰身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曰心空”。内空者,指身内心空体空,虚无缥缈,空空洞洞,无内无外。外空者,指身体之外界空间为一片虚空,“放之则弥六合”。身空心空内空外空,再加上身内之气空乃真透空也。气空者,气散即空也,气之能聚,也应气之能散。空者,无也,唯无乃能生有。空者,虚也,唯虚乃能容实。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
那么怎样修炼才能渐渐进入全身透空呢?《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要致虚守静、清心寡欲,清除杂念是最好的入门之路。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说》中说:“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神虚领”在我们这儿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入门的第一要领。我们的要求是“神要领、气要沉”。就是说神要在泥丸百会处虚领,气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与气相合,称为“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静坐的功夫,则要求气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静立的功夫,则要求气沉到涌泉丹田。这是不二方法,但沉气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绵绵若存”。
尽性立命就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周易-说卦传》所提示的,修炼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穷尽天地间事物之理。尽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穷理是知其理,尽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于天命,也就是说穷乾天之理,以尽其性,穷坤地之理,以至于命,乃至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人类修道的目的。所以要性命双修,神气合一,才能使二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性命合一,虚空真无。对一个太极拳手来说,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 “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