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呼吸的课堂》有感


零碎碎地,前后一个礼拜,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对蕫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有了一知半解,感觉读书最好不要间隔太久,尤其是记忆力不好的人,看了后面,丟了前面,没了连贯性。这两天的阅读主要集中在课堂实录上,让我感触最深地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基本功太重要了。

学生的课堂回答就是教师的课程资源,但是你没有能力去把握,只会让他悄悄流失,这就是教师水平的差别吧,以前上课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总是想把“生成”资源“按”回既定的程序中,怕乱了阵脚。

能力包括心理素质、应变掌控能力和文学素养。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需要经过课堂的历练,而文学素养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书里说到要把现在当成是记忆力最好的年华,不等待、不拖沓。

二、“对比”是课堂教学的一把利器。

可以是作者的其他诗歌作品,可以是同一意象的作品,可以是不同时代的作品,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作品,也可以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和音乐。蕫老师在教学中就多次引入绘画作品,梵高的《向日葵》,波提切利的《春》。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对比阅读,引动学生体会想通、相融和相济之处。触类旁通,起到独特的教学效果。

三、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入。

每次课堂讲读时,总是希望给学生多朗读些课文,觉得这样的方式,学生一定会多了解课文。当然这是中职生现有的状况让我不得不这么做。纵观蕫老师的教学艺术,剥离授课学生素质高的基本面外,教师的课堂提问总能问到点子上,而且能提魄摄魂。所以赞同她在书中的一句话“朗读往往是浅阅读,深入阅读在很多时候是在问题的驱动下的那份深沉与沉潜”。

四、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研探讨。

书中多次提到语文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董老师的“诗意语文”的探讨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或者是不谋而合。所以在当前语文教学的思考中,是必须建立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的。

当时买这本书时,抱着有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地方去购置。书读完了,发现直接课堂套用是不现实的,但是留下了一些思考的地方,也未为不可。

看得匆忙,思考的也不成系统,留着印记,在沉淀一些实践之后,我再重读一遍,细细品味其内涵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