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在“碰瓷”!

你是否曾在商场打折时买下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只因为“不买就亏了”?是否在股市里对亏损的股票死死攥住,却对盈利的股票匆匆抛掉?是否在吃自助餐时哪怕撑到喉咙眼,也要再塞一块蛋糕,只为“吃回本”?

恭喜你,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你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心理在作祟——一种“怕失去”远远强于“想得到”的心理魔咒。

什么是损失厌恶?大脑的“碰瓷”艺术

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约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至2.5倍。

简单来说:捡到100元的快乐,远远抵不上丢失100元的痛苦!

这就像你的大脑里住了一个专业“碰瓷大师”,每次面临损失时,它就躺倒在地大喊:“哎哟喂,这可不行啊!”

损失厌恶的爆笑现场:生活处处是陷阱

1. 购物节“剁手”综合症

双十一/618期间,看到“限时优惠,错过不再有”的标语,即使不需要,也会疯狂下单——怕错过优惠的痛苦已经超过了真正需要商品的快乐。结果买回一堆“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堆满了储藏室。

2. 股市“韭菜”养成记

投资者常见的操作是:盈利的股票拿不住,亏损的股票死扛。因为卖出盈利股票是“获得”,快乐有限;而卖出亏损股票是“确认损失”,痛苦翻倍。于是完美实现了“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的反向操作。

3. 自助餐“复仇者”联盟

明明已经吃饱了,但看着还没尝过的菜品,硬是又塞下一盘:“吃回本”的执念战胜了胃的容量和身体的舒适度。结果回家后捧着肚子后悔莫及。

4. 电影票“沉没成本”悲剧

花了50元买电影票,看了20分钟发现是部烂片。是现在离开损失50元,还是继续坐一个半小时?很多人选择后者——已经投入的成本(金钱、时间)像枷锁一样把人锁在糟糕的体验中。

为什么我们逃不出损失厌恶的魔掌?

1.进化遗留:远古时期,人类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意味着死亡,而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却不一定能延长生命。这种对损失格外敏感的基因被保留下来。

2.大脑机制: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损失厌恶与大脑的奖赏中枢和运动皮层有关。P3脑电波甚至能预测投资选择,准确率达73.5%。

3.情感驱动:损失往往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情感,如焦虑、失望和恐惧。

5招教你反杀损失厌恶:从受害者变受益者

既然躲不过,那就学会利用它!这些技巧能帮你在生活和决策中更理性:

1. ⏰ 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做决策时,给足自己思考的时间,平复心情,不要上头。让理性思考慢慢掌握方向盘,脱离那个“心痒痒”的状态。

2. 转换视角看问题

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比如投资时,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而非只盯着可能的损失。

3. ️ 寻求“旁观者清”

做重大决策时,咨询身边朋友或专家的建议。他们可能提供更客观、理性的视角,帮你跳出损失厌恶的陷阱。

4. 建立明确规则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收益期望来制定合理的决策标准,并遵循这些原则和策略。

5. 幽默化解:当损失厌恶搞砸时

万一又因损失厌恶做了傻决定,不妨用自嘲幽默来化解:

•“我的损失厌恶心理又在提醒我是个正常的原始人了!”

•“这不是冲动消费,这是为人类进化心理学研究提供样本!”

总结:与损失厌恶和平共处

损失厌恶是我们大脑的默认设置,不是缺陷。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决策,而不是被本能牵着鼻子走。

最重要的是,明白有些“损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损失。放弃一场烂片,你赢得了时间;错过一次打折,你省下了金钱和空间。

希望这些知识能帮你认清损失厌恶的真面目,在它试图“碰瓷”时,能淡定地回应:“我知道你想干嘛,这招不管用了!”

你有哪些因为“怕失去”而做过的搞笑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