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研究里面,跟人格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所谓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构造。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出生开始就已经存在。
这大概是是通过遗传得到的一些本能的冲动和需求。
本我的成分是人的基本需求,饥、渴、性,对食物的需求,对水的需求,内心的需求,本我的需求产生是个体要求及时满足。
它符合快乐原则,小孩马上就要吃东西,不吃奶的话,他就哇哇的大哭。
它这个里面的是快乐原则,不考虑别人,不考虑困难,也不考虑环境的约束,他只追求及时的满足。
自我,它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分化而产生。
孩子两三岁的自我开始发展起来,有着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
我想吃好了,但家里没钱,这时候孩子慢慢就会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自我是现实原则。
自我它介于本我和自我之间,后面有个超我,它对本我的冲动,和超我之间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
最后,超我是人格中具有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属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现实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具有的主体性质,是社会化的结果和产物。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是自我理想,也就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
第二是良心,是规定自己行动领域犯错误的性质。
因此,超我是人格中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它追求完美原则。
超我追求完美,本我追求及时的满足,而自我在中间的进行调控协调作用。
人好像是一匹野马,本我就是一匹野马,自我就是那个缰绳,靠什么能勒住,依靠超我。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各有其能,分别代表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的是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自我在环境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能冲动冲动能够得到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超过追求完美,代表人的社会性道德。
每个人身上都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平时他们是和谐相处的,但有时候闹矛盾不可能开交,具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会出现一些病态反应,像神经症什么的。
所以,人格发展受到阻碍,就会出现非正常的情况,实际上是人格结合了三个部分,矛盾和冲突。
弗洛伊德的这套东西,他往往是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做出一些推理,没有科学的证据。
所以,心理学界科学界,长期不认同他的意义在这里,他没有科学的证据,他的本我自我超我,到底在哪,它的神经结构怎么回事,基因的决定性在哪里,这都没有。
现在心理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偏社会方面,但是在基层学界,在心理咨询下,他那个东西与解释人的心理问题,人的早期经历的影响,而恰恰有用。
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而这里的性,不是狭义上的性,而是一种称之为力比多(libido)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