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读 0425
书籍:《社会性动物》
1.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2.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我们在理解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化地贴标签,让善良和丑恶的报应能逻辑自洽。
3.从众,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容易从众的场景:信息少;专家先发言;成员同质性强;互相之间关系密切。
4.减少从众的因素:留给判断者的私密性多些;人群里有正确的声音;在听别人表态之前,自己先下一个判断;在判断之后,需要给出详细的解释。
5.依从: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服从和不介入,都是依从的具体表现形式。
6.认同,表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关键词是吸引、喜爱而引发的驱动。
7.内化,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旦将他人信念内化,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变得非常不容易改变。
8.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人们最后听到的论证,会对他们产生特别的影响。
9.代表性便携式判断:我们会从两个对象的相似性判断两个对象一样。易得性便携式判断:我们会根据轻易想到的实例进行判断。态度便携式判断:对某人的特殊印象,会对判断造成影响(光环效应);倾向于过高估计人们在每一个问题上,赞同自己的比例(错误一致效应)
10.自证预言:对某人的的预期或定型,误导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使他们证实自己预期的过程。
11.虚假关联:我们常常认为两个实体之间应该存在的某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12.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景归因。别人的成功是情景因素,别人的失败是别人人的因素。
13.自我辩护:只要有任何可能,都会让他人相信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辩护得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14.认知失调。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可能会歪曲事实,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失调。
15.认知失调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维护适当的自尊。是心理上的正方防卫、免疫系统,让自己不处于分裂状态。
16.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灰度认知,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决策,找出当前情景下的最优方案;疯子行动,坚决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