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的概念来自斯提芬.盖斯的书《微习惯》,指的就是一些不可能失败的习惯。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喝一杯柠檬水”。这种小习惯要么是花时间很少,想起来就能做,不需要提前做计划;要么就是很容易,做起来没有压力和心理负担。
看完书身为懒癌患者的我立马给自己设立了4个微习惯,刚刚体验了3天感觉未来希望满满!
微习惯1:法语
具体目标:每天听法语电台RFI 10分钟 触发依据:随时
法语听广播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只要打开广播放就好了。RFI电台的facile新闻正好就是10分钟,时间上比较好控制。触发依据是随时,也就是想到就去听。基本上我就是边吃早饭边听的,不求能全部听懂,只要这个行为做了,就是任务达成。能够听到几个熟悉的单词,听懂一句句子就很满足了。如果当天有精力还去对照文本再听一遍,但是这个已经属于超额完成的范围啦。
微习惯2:阅读
具体目标:每天看书 2页 触发依据:随时
2页!实在是太轻松了!我就在书桌上放一本书,每天走过路过的时候可以看2页,有的时候看进去了就不止2页了。不想看了就走开,也不把书合上,就留在看完的那一页上,下次来可以接着看,连书都不用重新拿出来翻看,真正做到了随时。
微习惯3:健身
具体目标:每天Plank 1分钟 触发依据:随时
1分钟其实对我来说还蛮挑战的,一般到了30秒就整个身体抖得不行。不过因为总体时间也就1分钟,所以想到就去做一下,不太费力。
微习惯4:写作
具体目标:每天写作 50字 触发依据:随时
写作其实是我一直想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无奈对我来说太难。每次给自己定好目标,想到必须每周要更新3次公众号,就是巨大的压力,一次都达成不了。换成微习惯以后,虽然还是会有心理负担,担心自己是为了凑字数写的50字,这50字我以后能不能发表在公众号上啊,写了不能发表是不是浪费时间啊。这就陷入了一种对结果的忧虑,而不是专心放在任务本身。积少成多,微习惯只是一个触发点,接下来的事情顺其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我相信这个逻辑,我就应该放下对未来的忧虑,全身心只投入在当下的任务上就好。
同时,我会焦虑写作内容的问题,不知道写什么好。有趣的是,一旦我听从我的写作冲动,一切就变得很顺畅。任务第一天我因为听了一篇《君士坦丁堡之战》燃起了对意大利历史梳理的兴趣,看了半天维基百科都不过瘾,于是想起了可汗学院。打开可汗学院列表,被我收藏的艺术史吸引了,于是开始学习艺术史。在入门章节,视频里介绍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从尺寸、色调、构图、明暗等等方面细致解读。突然我就联想到了前几天Art Deco Walk上一位加拿大设计师描述他看到的海关大楼壁画,于是我就一口气写了一篇1200字的公众号文章《Art Deco|借我一双慧眼吧,小哥哥!》,而且发表了。
第二天关于微习惯的一些语言一直在我脑海里转悠,于是我就打开电脑写了一个94字的开头(也就是这篇文章),达到了及格线!因为当天要出门,所以就用了出门前的一点时间写的,也没有展开。
第三天是在阅读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的时候(没错,就是微习惯2的阅读,2页!当然这天我读了不止两页),其中对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突然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在Art Deco Walk上遇到的很几个人。于是,我写了一个600字的开头(《自我实现者们》未完成)。当天任务全部完成的时候,我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开始续写现在的这篇文章(已经续写了1100字啦!)。
关于写作,我要相信并等待我的写作冲动,早上起来先做些什么再写要比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要靠谱的多。
微习惯真的就是一个trigger,帮我跨过最开始也是最难的那一步,后面就像是自然流淌一样。很神奇,过几天再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