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琼瑶第一个小说《碧云天》,我才15岁,正处在青春早期,多愁善感,心事重重。
那年暑假,在二姐家,我把街上租书屋里20多本琼瑶小说借了一个遍,两个多月的时间,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我看的天昏地暗,脑子里全是琼瑶笔下那浓烈的爱情的味道,齁甜齁甜的,甜的我发晕,不能自拔。
我多么想拥有这样的爱情。
我,生来不带把,不是母亲期望中的儿子,让母亲失望,被母亲嫌弃。
逢年过节,村里伙伴有的旅游鞋,棉服,我都没有。任凭我如何哭泣,苦苦哀求,母亲依旧是给我做那落伍难看的布鞋、臃肿的棉花棉袄棉裤……
腿不好的大哥天天欺负我,一旦父亲、母亲不在家,不爱劳动,做家务的我就成了大哥的出气筒,除了打我骂我,还不让我吃饭,说饭是他做的……
反正,在生活中,没有人爱我疼我,我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就是多余的。
琼瑶小说那轰轰烈烈,暴风疾雨,又温柔绵长的爱情,多么美好呀,我的生命中需要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我,照亮我。
琼瑶成了启蒙我爱情观的教母,当年看的小说,电视剧,很多人物、话语、歌曲在30多年的时光都模糊了,唯有那种对纯粹爱情的坚信一直都在。
琼瑶翩然而去,震撼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我也萌发了再读琼瑶小说的心,看看人到知命的我,回读琼瑶小说,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另外,我也想好好了解一下启蒙自己爱情观的教母,不想人云亦云。
我买来了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雪花飘落之前》,还买来了平鑫涛《逆流而上》?李婉珍的《往事浮光》,看看三个人的笔下曾经拥挤的三人行婚姻,是否真是琼瑶“知三做三”。
从心理上讲,一个人的感情是复杂,更何况是爱情,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
但,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感情,还要有理性,有社会道德感。琼瑶,一个相信真爱,写尽人间爱情悲欢离合故事的人,怎么会执迷不悟,如此糊涂呢?
《窗外》是26岁的琼瑶写的18岁少女江雁容爱上语文老师康南的故事。
与其说江雁容爱上46岁的康南,不如说是一不被父母喜爱的青春少女寻找父爱的故事。
表象是一个爱情小说,实质是一个处在迷茫青春期少女寻找父母认同,陷入自我投射幻想的“爱情”中,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陷入代际遗传的俗套轮回。
琼瑶的母亲在13岁认识20岁的父亲,一个是女学生,一个是语文老师。
她母亲在20岁,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嫁给了27岁的父亲。
18岁的高三学生江雁容爱上了46岁的康南。
命运仿佛在看玩笑地进行轮回。不同的是江雁容与康南的岁数相差实在太大了,她也没有像祖父与外祖父一样开明的父母。
在《窗外》家庭篇里,江雁容下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弟弟江麟,深受父亲江仰止的喜爱。弟弟明明自己磕破了手,被说是姐姐江雁容咬的。而父亲根本不问清楚,偏袒弟弟,实际生活情形琼瑶在《我的故事》也有记录,这那是什么小说,而是实际生活遭遇,生活真的比小说还精彩。
江雁容还有一个考98分回家还哭的妹妹,语数英,科科都是学霸级,而且还会跳芭蕾,弹钢琴。简直就是一生好强的江太太的翻版,复印件。
江雁容,有什么?代数、物理、化学就是二三十分,经常被老师给家长带通知书,
书读不进去,考大学考不上,如此抑郁灰暗的生活,也行只有爱情可以拯救一个年轻人,在多少文人骚客的笔下,爱情是多么美好,让人遐想,没有世俗生活的鸡飞狗跳,油盐酱醋,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唧唧我我,甜甜蜜蜜,说尽的情话,道不尽的情思。
再读《窗外》,发现琼瑶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我的故事》中,遣词造句,特别爱用一连串的重复句,重叠词,比如我好想,好想,好想你。我真的真的真的很爱你很爱你很爱你……
记忆中,青春期的我就是被这样一大串重复句重叠词击晕了,太有冲击力了太有感觉了。
生活中,父母从来没有说过“爱我”这样的话,哪怕一个字。
学了心理后,才知道在约翰.鮑比的依恋关系理论中,当一个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矛盾型类型
矛盾型依恋
童年期: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回应断断续续、甚至没有,无法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容易“很黏”父母,担心父母离开,自己玩时会时刻关注父母动向,对于父母离开会表现得强烈抗拒或大哭大叫。
恋爱中:由于从小没有一个稳定温暖的依恋对象,所以成年后内心有“空洞、破碎”的感受,情绪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总想寻找一个能陪伴、安慰自己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表现为 “恋爱脑”,渴望与伴侣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否则会感到异常的孤独,甚至“被抛弃”。因为害怕被抛弃,会时刻关注伴侣的一举一动,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将对方牢牢绑在身边才感到安全。
在《窗外》小说中,我感受到了江雁容强烈的感情冲突,对母亲的怨恨又愧疚,自卑而脆弱,以及强烈的“不配感”弥漫在整个小说里。
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父母喜爱,不配做父母的女儿。江太太为了三个孩子放弃职业,整天操劳,再加上父亲是一个大学教授,江雁容为自己不能考上大学而哭泣,自卑,三天三夜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在《我的故事》里琼瑶提到父母工作忙,她初二留级了,大弟弟在学校整天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教官。
父母再也不掩饰对他们一对双胞胎的失望,要把14岁的琼瑶转学到离台北很远的彰化女中。
这是“放逐”不仅是躯体上的驱赶,更是一个心理上的放弃。
“当你有四个孩子,你绝不会去爱那个懦弱无能的,你一定去爱那个光芒四射的!一天又一天过去,母亲越来越爱小妹,父亲越来越爱小弟。”
14岁的琼瑶就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的包袱。
无论在她的小说里还是自传里,她特别喜欢用“!”感叹号,我甚至好奇过几页,看看一页的文字里,琼瑶用了多少个感叹号“!”。
从26岁第一篇小说《窗外》到86岁写的《我的故事》,那种强烈的情感一直都在,我感受到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连伟大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心理治疗了很多人,但自己一生还在睡梦中寻求母亲的认同。
琼瑶何尝不是呢?
天生的禀赋加上后天的家庭环境,强烈的心理冲突也造就了她一辈子笔耕不辍,写了60多篇小说(含电视剧》
当母亲看到琼瑶写的《几度夕阳红》说她还是有点才气的,53岁的琼瑶抱着母亲,痛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