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三个字,但是所蕴含的深意确是值得人细细品味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断舍离呢?简单来说,即断指断掉不需要的东西,舍指舍掉多余的废物,离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通过断舍离从而让生活焕然一新,重拾自我。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很想知道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习惯的?
了解它的工作机制,得需要你先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正如作者书中所提到,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主要原因是,生活在一个消费型的社会中,对自己生活所需物品估测,考量不足,以及受到父母和上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因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的家里橱柜里、洗手池下、衣柜中,甚至地板上都摆满了密密麻麻,你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这仅仅是一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已经逐渐形成的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物品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来想问题,这就是所说的“物质轴”的思维方式,想一想生活中的你有没有中招?其次,过度的焦虑与情绪反差,也会导致我们与物品的无法割舍。房间里的东西越堆越多,最后便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关上门就可以忽略所有不想看见的物品,也正是因为这样,偶尔打开橱柜,寻找东西,你会为眼前乱糟糟的一堆东西而焦虑。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例子是一位职场女性,积极阳光、精明能干,然而家里确是脏乱差到了极点,她所交往的男性都是年龄比她大和社会地位高的已婚人士,自从断舍离之后,她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找到了真正与她契合的灵魂伴侣。
“无法放手”的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逃避现实型,这样的人总在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第二类人为执着过往型,他们总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中,而不愿面对现实。另一人为忧虑未来型,他们总在为未来不确定的事情买单。顺便看看你是属于哪类型人?
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样的?具体又分为观念上的断舍离、杂物上的断舍离以及教会你如何真正收纳物品。观念上的断舍离,你要做的第一步是认清现状,即在你做任何事情之前,想清楚你自己要干什么?而对正要准备断舍离的你来说,那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另一点需要做到的是停止对自我的否定,现实的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议论中,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第三点便是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理想的居住空间,或许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很大差别,但当你真正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所有的理想都会变成一种动力鼓励你坚持下去,去做更好的自己,自然你也将会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杂物上的断舍离,作者其中提到的一点:先把所有的杂物都拿出来,且从最小的杂物下手,花最少的时间,先处理最容易的事情,才能让效用最大化。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把一切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统统处理掉,但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你或许会为那些还具有吸引力的且为还拥有价值的东西而犹豫是否丢掉。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巴莱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这样的定律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居住空间,而绝大多数的人房间里的东西,80%是忘却物,而真正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因此,你就该明白了哪些东西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并非是必要的。其次最重要的一点,一切杂物的处理都要以“必要•合适•愉快”为出发点,坦然面对内心感受与感觉,才能清楚的做出抉择。在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具体的收纳指南,无论是三分法,将物品按照大中小进行分类,或是“7•5•1”法,将物品分为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以及展示性的,又或是“1 out 1 in ”法,处理一个,收纳一个。所有的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断舍离并没有什么规则或说明书。东西能不能扔掉,选择和决定权不是别人,正是东西的所有人——你自己。
最后的最后,我想要告诉你,在你开始实践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成功一半了,断舍离真正带给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你居住的环境有所改变,更为深层的意义是它可以让你看见一个不断进取的自己,同时,你也会惊喜的发现,自你断舍离之后,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并非处理不好,你的沟通能力也并非提升不了,你心情的好坏也并非要去看别人的脸色。总之,断舍离带给你的是更好的自己,更怡然自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