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润老师的线下大课里,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商业的本质,是让客户获益。那么回想起来,我们的很多商业行为是否真的让顾客获益了呢?
有形商品
在最早的时代,人们进行的商业交换就是,各自换取各自需要的东西。后来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这时候的交换都是实实在在的物品。包括现在,绝大多数的,商业交换也是以实际物品为基础。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在有形商品之外产生的额外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变得难以分辨,也是我最想讨论的重点——虚拟价值。
无形的商品
人类诞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产生了无形的商品,比如孔子开办私学,传递,知识的,就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无形商品变得越来越普及。无形商品是隐性价值,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重要,以概念、品牌、认知等多种形式出现。前面有说到,商品具有交换价值的前提是需求,物质性的商品具有可辨别的操作性,很明确的告诉你是否存在,很容易明白自己是否有这样的需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生计发愁的人们是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思考更多的、虚无缥缈的概念性东西。至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写诗词歌赋的不会是穷人……
在现代,物质资源丰富,信息大爆炸,更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去思考这样概念性的商品了,特别有意思的是,无论什么样的认知、知识,都会有人去选择相信,这个世界太大,信息量也太大,有太多的可能性,很多东西我们不能证伪,只能选择观望,这就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一个机会 。这样的不明确,其实也是一种需求,属于心理需求,满足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望。
马斯洛需求理论里(低级需求不断减弱,高级需求不断增强,两种趋势叠加,五层需求:第一,生理需求:首先,要活着;第二,安全需求:活着不够,不能担惊受怕;第三,社会需求:安全后,融入集体,求归属感;第四,尊重需求:不仅接受我,还要尊重我;第五,自我实现需求:让我的潜能,完全释放)的前两层就属于生存需求,很多的表现在物质、实际商品上,后面三层属于生活需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产品的价格一般是有供需关系决定的,物质充足的时候,实际商品的价格就低,精神层次的东西是不以现实世界为转移的,精神上的需求各不相同,这也给供给方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人际关系到事业成长,从心理学到管理学,没有现实物质作为承载的精神商品也越来越多,造就了我们不一样的今天。
总得来说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从各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想象,也算是迎合市场的需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