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之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执着于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我想,父母们都了解,让孩子听话不是教育的目标,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成为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而不是父母梦想的人才是我们父母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要成为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支持者,而不是阻碍者。但是,十几年的相处习惯,根深蒂固,想让父母一下子改变也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父母完全不管,这确实需要一个持续改变认知和逐渐训练的过程。那具体怎么做呢?
该怎么让孩子听你的话?
妈妈们总是觉得是和孩子在战斗,现在一味进攻的策略不行了,无效了,那我们就考虑改变一下战略战术吧。总的战略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这样说不太恰当,只是基于父母和孩子现在的一种状态做的比喻。便于父母们理解。
少说话。以退为进,把孩子的地盘慢慢还给孩子: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地盘,在这个在盘里我说了算,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一样。在外面我守规则,在家里我是可以放松自在的。人的心理也是一样的,也需要自已的空间,也需要和别人有一个界限。父母们一直在孩子的地盘里待着,现在是时候退出来了,孩子长大了,需要更大的空间了,我们可以慢慢退出,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了,如果继续待在里面,孩子累,大人也累。我知道让父母一下子放手,彻底不管孩子是做不到的,就像刹车一样,需要一个过程,那我们就先试试少管一点儿事儿,把吃饭、穿衣服这些事儿让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可以列一下,自己每天管孩子多少次?多少件事儿,然后把这些事儿排个序,觉得哪些是最需要管的,哪些是不需要管的。比如过去管十件事儿,我们现在可不可以管八件事儿,然后管七件事儿,一步步放手,理清楚问题的归属权,慢慢退出孩子的空间。孩子有了喘息的空间了,自然就舒服了,而孩子是最爱和最信任父母的,青春期的孩子毕竟还没有成人,当她感觉到无助的时候,需要商量的时候,她反而会主动来找父母,主动听取父母的意见。如果要求孩子什么都得听你的话,孩子会把不学习变成一个和你战斗的工具。这是得不偿失的。
听孩子的话。诱敌深入。学习做一个听孩子话的爸爸妈妈。引导孩子将他心里的小秘密说出来,让孩子把他的困难困惑愤怒悲伤用语言说出来,用语言来释放情绪,而不是用行为和躯体。这就需要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认知神经科学中有一个理论就是,在人类基因的形成过程中,如果人的外界环境处在危险中,比如说:一个老虎在后面追你,你这时候要么逃跑要么对抗,更多的是处在决策中,肌肉紧张,僵硬,这就是神经系统一的状态,这时候,你在旁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听不进去意见。神经系统二:开放,放松,接收状态,处在一种接受状态,这时候你的道理和建议才可能听进去。所以,和孩子沟通时不要让孩子进入系统一的状态,这样说再多也没有用。比如:你做好了饭,孩子会说,我不喜欢吃,我想叫外卖,如果我们说:我辛辛苦苦做了半天,你还不想吃。你的话中包含着指责与抱怨,孩子立刻就进入系统一的对抗状态了。这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如果你说:怎么了?是咸了还是腻了?还是胃里不舒服?孩子可能说,我胃里不舒服。这样的对话就进入了系统二的状态,就可以讨论了。可以商量,重新给孩子做点儿,或者也可以给孩子叫个外卖。
这样的对话方式前提就是不带评判,不带情绪的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前提是要尊重、要信任,就像是对一个客人、一个朋友一样说话。当然,这是需要时间和训练的。很多妈妈已经不知道和孩子正常对话的方式了,除了命令、就是要求、除了批评就是抱怨,所以,我们不能着急,一开始不习惯,慢慢来。坚持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几个月,严重的恐怕要以年为单位。孩子看到妈妈的变化,最开始是不相信的,不相信妈妈居然不管自己了,居然不张嘴就是批评和管了,但是,坚持下来,孩子就会慢慢踏实放松下来,这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父母们一定要有信心,只有父母改变,孩子一定会发生改变。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是让父母小心翼翼,什么都不敢说了。首先是不要怕说错话,如果我们不小心又对孩子评判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及时觉察到,并向孩子真诚的解释,告诉孩子,我会逐渐调整自己,孩子是会理解的。
二是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我们可以拒绝,我们同样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了,才能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我在溺爱和爱的那节答疑课中专门通过举例讲了这部分内容。
父母要相信,孩子自己并不想逃学、不想天天就玩游戏度日,如果不通过过于严厉苛刻的方式对待他,他会成为一个被社会尊重的人,这是人性,这是自然规律。孩子变得糟糕,不上学、乱交朋友、沉迷网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想改变现状,我们就要通过关系一方的变化,带动整个关系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从父母少说话和父母听孩子的话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