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14天
原文阅读: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讲解:
孔子说:有人可以共同进学,却未必能共同向道。有人可以共同向道,却未必可以立于礼。有人可以立于礼,却未必能通达权变、权衡轻重。
启发思考:
本章讲学习进步的四个境界、三个进阶。有志于学者可据此自省,亦可据此择友取益。
第一个进阶,从学习到适道。适,是前往、到达。“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有些人可与之切磋琢磨,共同研究学问,却不能和他一起向道。可能是因为彼此性情不同、志趣各异,也可能因为有些人学习并不是为了向道。比如,有人到处听课学习,一听到老师讲了“新东西”,就兴奋、很满足。这些人把听课当成了一种娱乐活动,老师“讲得好”,就跟听演唱会歌唱得好差不多,四处听课并乐此不疲,却不是为了求道。再比如,有的人参加各种课程或学院,不是为了学习,是拓宽“高端人脉”寻找商业机会,也不是来学道的。
虽然初学之人,由于理解不深入,可能无法立刻做到一以贯之,可能会尝试各种方向和路径。不过,可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来判断同学之人是否真心向道,就看其是否言行一致,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真正在践行所学所倡的认知理念。
第二个进阶,从适道到立。“立”,是坚守不移。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少时有志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正道、树立志向。到三十岁的时候,道找到了,志向坚定了,就算是立住了,不会再改变,不会动摇,不会违背。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的人可以一起追求道,却不能一起坚守。在求学适道的过程中,必然有的人由于遇到困难挫折放弃初心,有的人会被新的说法和路径所吸引走向它途,无法一起坚守。当然,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必然有各种变化,我们的外在表现也需要做相应的转型,但内心志向不变,那就是适道,就是立。
第三个进阶是从立到权。立道是要坚守不变,那怎么又要权变呢?“权”原意是秤砣,这里的意思是权衡轻重,通权达变。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嫂子的手不能牵,这是礼;若只是“立于礼”而不能通权达变,嫂溺便见死不去救了,但肯定会伸手拉她上来,这就是权变,就是变通。
可见, “权”的含义是极端情境下的变通之举。钱锺书论“权”时说,“‘权’乃吾国古伦理学中一要义”,其结论是,“‘权’者,变‘经’有善,而非废‘经’不顾,故必有所不为”(《管锥编·左传正义[成公15年]》)。“经”是原则,原则可变通而不可废。“权”是“有所不为”的底线。事实上,只有通权达变,才能真正做到守道中礼。
如果只是立,只是守着条文,就不能融合变通、举措适宜。但是,一定是先有立,后有权。如果没有立,只讲权,那有可能没有原则了。可见, “权”是更高的智慧,权时制宜,不拘常规,而无不合于正道,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这一章夫子讲了为学之进程,但最可贵的是能通权达变。一个人的学习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是能把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遇到各种情况,都能既解决问题又不违背原则,达到中庸圆融,这才是与道同体、无分道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