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场景:1.“下午不能参加读书会”
我“好的”
2.“读书会咋能缺了你(1)呢”
1.“唉,固定的咨询”
我“那是不是以后的星期一都缺席,祝贺祝贺”
2.“咨询还是被咨询”
首先我的“好的”只是表明我收到了这个信息,然后并没有对这件事表示好奇,其实心里可能有声音在“可能是工作的事情,大家都是成人学习不容易”,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个事情到此为止。或许如果没有内心的声音我想了解的话可能会问“去干什么呢?”这是非常直接的问话,不是熟悉的人可能会有不舒服,有探问或者是指责甚或是控制的意味,如果事情比较私密对方可以选择不回答或者直接跳过。如果是遇到不太容易拒绝别人的人的时候就会给其带来困惑,回答有违自己的本心,不回答又觉得怕对方尴尬。回想生活中的场景还真是如此,自己要么是不问要么可能会问的直接,不问就没话说了,问怕涉及隐私,那么交谈就有对方主导,聊天会戛然而止,双方都尴尬。俗称不会聊天。而2的回答显示了对方的重要性,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关注和看到,不是只在话题上。那对方想解释就解释不解释我们也不会觉得自己问了别人没回答而尴尬,成功避免了双方的尴尬,主动权悄悄的交到对方手里。
自己的下一句还是关注的话题,只是是话题的发展,接下来会发生的是什么“一直缺席吗?”祝贺里是自己内心的预设(做咨询师),所以评价在里面,而没有关注到1的回答“固定咨询”,少了好奇,不能贴着1走。而2的回答“咨询还是被咨询”是澄清是跟随是好奇,心里是没有答案的。在我表达了自己的看到后,2解释“做咨询师是锻炼,被咨询是成长,都需要祝贺”。视野在这里,所以自己的回应不仅没有关注到人,而且心里没有好奇,大多是觉得自己好像很了解对方,觉得知道对方在意的,答案在心,或许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直接当做对方的想法,那么对话很容易陷入封闭的一问一答或者是解释澄清中,主导权在自己手里。
如何去更多的好奇对方,首先是放空自己,让自己静默下来,第一是不带成见的静默即人是变化的发展的,事情更是,价值观更是并且更多变多样;第二是回到安静的中心,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把心中的繁杂都清空,去与自己链接,与外界链接,这样才可能更好的看见对面的人,感受到他的感受,而不只是去关注问题。
沉默可以给对方思考的空间,所以不知道如何回应时沉默可以让对方去思考自己的话题,生活中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慢慢修炼,今日之觉察很好,可以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