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社会学的研究型学者,采取“田野式观察”和“叙事性体裁”研究中国大陆改革转型期间的社会体制和国家—乡村“博弈”,并得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实属拓展,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吴毅教授以其《小镇喧嚣》——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一书,较为充分地展示了演变过程中的精彩画面。
其实,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两者是无法完全隔离的。仅从演绎的壮阔而言,前者显然明显与后者。社会动荡是周期性的、或是有规律可寻的,当然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者,虽然社会心理的规律变化紧密与社会动荡相关,但其大体的轮廓其实变化不大,毕竟人类历史只有几千年而已(古人类史不算在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心理的变化规律,仿佛是将社会视做一个“浓缩”的个体,不同社会构成不同“个体”,那么不同的“个体”则有相应的心理构成和相互关系,诸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和行为”等。如庞勒就发现群体的认知能力归少数人所掌控,构成社会群体的绝大多数者却只能显示出“从众式、盲目式的社会情感”,相应出现该群体的社会意志和行为。
吴毅教授在《小镇喧嚣》中,采用“田野式”、“叙事式”方法概述社会学的部分规律,仔细分析了中国大陆改革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初我国面临取消农业税的前夜,某一乡镇的政治运作中体现出的体制下乡镇-村组-乡民三者的关系,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引人入胜,节节相扣。中国改革几十年来的历程本身就是一幅波澜的画卷,各种改革措施与方案日新月异,触及所有领域,波及所有人群,至今方兴未艾。以一个小镇的喧嚣,来折射出整体的发展概貌,虽有所牵强,但也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
用作者的话说是:当我们从革命和阶级的历史话语支配中走出,迈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世俗化政治时代时,却发现无法抹去的历史经历其实也早已在20世纪中、下叶的历史沉积中化作某种无法回避的影响当下乡村政治发展的新传统资源,以至于当我们在否定了传统的全能型治理方式(包括支撑它的意识形态资源)之时,却又因为无法寻找到新的政治与合理的博弈平台,而使各种行动者暴晒在未加任何遮挡的利益竞逐场上。由此,《小镇》上乡域政治领域中隐约显示出官不官、民不民,而“礼崩乐坏”的准“丛林”境地(P:513)。这段话,就是放在今天我们周围的现实社会环境中,我也认为有其一定的实际性,比如阶段性的“扫黄打黑”、“环境整治”等运动。《小镇喧嚣》的叙事性体裁,半故事性描述,穿插一些社会俗语,浅显易懂,边看此书,就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映衬出活灵活现的我国中部省份某小镇的社会场景电影般一幕幕画面,生动无比。周小东向大家推荐此书,值得一阅。
阅览此书,还可以切身实习或感受改革之中,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道路其实是充满了艰辛,法制化道路,法治化治国,顶层设计,科层化政权建设,如何有效推行至底层,还有许多路需要去探索。书中举例一位台商背景,美籍华人在小镇的投资,因为发展的需要,需要收回,涉及对该商人已投资的补偿一事,乡镇一方与该商人之间的分歧和法律与世俗观念的“博弈”,即凸显政策、法律的刚性,又展示了人文、乡情的柔性。这些“博弈”的细节,从书中附上的双方法律文本用语上,感受颇深,也是学习获益的点滴之处。这是推荐该书的理由之二。
通过阅读此书,从几个生动的事例,如两个村如何贯彻和落实区政府的有关农业结构调整,行政推行种植“藠头”以及引资开发土地、西气东输占地补偿等社会现象中,作者亲历的“田野式”观察,开创性提出了现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单元,应该由村-组提升到乡镇。这与费孝通在上个世纪提出的观点相比(费孝通主张以村为单元),颇具新颖。其实“乡域政治”只是一个中国当代社会的缩影而已,而这个“缩影”还在逐渐消失之中。中国的改革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也许不久的未来这个社会学研究的空域单元会从乡镇上升到县域,也说不准呢。阅读此书会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目睹过当时类似事件变化的人们,提供一个可供回忆和思索的材料。这是推荐该书的理由之三。
看一些社会学内容的书,可以为社会心理学做一补充。当然,这对于心理学知识内容也会有所助力的。其实精神病学中的一些症状不也是与此紧密相关的吗,比如考察是否脱离现实,是否与当事人的生活经历紧密关联等。 周小东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