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鉴今,让人才竞相涌流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25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就要努力在引育人才、成就人才上取得新突破,更要知往鉴今、古为今用,实现人才“活水”源源不断、竞相涌流。

“客卿制+精引才”,打造人才聚集磁场。《求贤令》有言:“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是求贤令中最实际,也是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说白了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秦孝公以“客卿制”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秦朝兴起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和人才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精准引进人才。要围绕本地发展实际,立足产业特色,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形成“虹吸效应”。要聚焦教育、医疗、农业科技领域技术弱项、经验盲区、“卡脖子”难题等,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契机,面向全国引进急需急缺专家人才。要建立乡贤人才“蓄水池”,充分用好本地在外人才、高校毕业生等资源,主动出击对接,用乡情、亲情、真情吸引“千里马”接踵而来。

“太学制+广育才”,厚植育才营养沃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培养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时,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引领。要强化帮带培育,着力抓好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帮扶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精准开展产业人才培训,统筹推动各领域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带动培养本土优秀人才。要加强校(院)地合作,加快建设实践基地,努力做到“一县一站”、“一村一基地,以人才项目为抓手,引进一批团队,久久为功,项目积少成多、聚点成链,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长期联系纽带,打造“百校英才进同心”品牌,不断以点带面推进合作,促使科研成果走出校门、来到同心,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科举制+善用才”,搭建用才创新舞台。唐朝时期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推行全国,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此达到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野无遗才的目的。新征程上,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坚决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人才评价现象,探索建立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以“实绩论英雄”,全面激活人才创新内生动力。鼓励乡村振兴带头人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以自身创业经历现身说法,发挥传帮带,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养殖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让乡土人才能力“强”起来。探索建立乡土人才榜,塑造一批“创业之星”,不断扩大乡村人才的影响力,激发人才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发现人才和培育人才成为常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