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个名篇。一直被选入高中教材。这篇文章写在1926年4月1日。情感的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是一大特点。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其语言也是颇有特色。
不乏文言词汇是其一个特点。呜呼,是取自文言文中的感叹词,这个词韩愈用,苏轼用,不少古文大家都用,是文言文表感叹的一个高频词,鲁迅先生把它用在了文末最后一句: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之字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如此之下劣,如是之从容,为之感叹,中国之青年,有时无知之缘故罢,痛定之后,在被害的青年之中,赁屋授课之后。而已,却到底只能如而已,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者字,但字,则字,倘字,为。。。所,句式,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与非人间。黯然至于泣下。是字句用的较为普遍。
对对偶句钟爱也是一个特点。惨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写诗讲究起承转合,尤其是这个转,是古人作诗特别注重的。这个转折在文中也体现的特别分明。但是,不时出现,将意思转入更深一层。如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但是我不认识;但她却常常微笑着;但我对于这些传说;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但她还能坐起来;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反复修辞的使用也多次出现。只能如此而已;敢于,敢于;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常常微笑着;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总的来看,《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是颇为雅致,看出用力之处的,文言的痕迹还是很多的。后来在1933年写的类似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语言就颇为自然朴实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纪念刘和珍君》是在事情发生两周后,那种悲愤之情仍很剧烈。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在死者牺牲两年后,时间久一些,更是深深的缅怀,那种悲愤已能克制些了,是长歌当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