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的痛”向来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从未得到合理的解决。
就像《以家人之名》里的小凌霄,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却只能捂紧耳朵;
就像《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在父亲“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极端期盼中,悄然窒息;
就像《小欢喜》里的英子,面对“我都是为你好”时,只想大喊“我就是想逃离你”……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绑架借口的爱,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都将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就像一根鲠在喉咙口的细刺,久久地堵在心口。
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被日本“致郁系”导演是枝裕和,记录进了小说《小偷家族》里。
《小偷家族》讲述了一个“被社会撕裂”的故事:
一群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社会底层人士,因为各种缘由聚到一起,组成一个看上去十分正常的三代同堂家庭。
不过,在这“正常”的表面之下,一群蝼蚁为了生存,用各种“不入流”的方式,维系着这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家。
小偷家族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些社会底层的蝼蚁们,即使过不上正常的生活,但似乎都在修复彼此心底的伤疤。
因为我们都被抛弃,所以聚到一起
被冷落的老人,被家暴的女人,被虐待的孩子,这是她们曾经的故事。
这群被遗弃的人,组成了一个崭新的家庭。
这个由社会底层人士构成的家庭,建立的基础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来自心底的羁绊。
男主人公阿治和女主人公信代是酒吧顾客和陪酒女的关系,两人没有结婚;
奶奶初枝被丈夫抛弃,靠着微薄的养老金度日,由于不想孤独终老,收容了阿治、信代;
孙女亚纪是初枝前夫再婚后生的孙女,被初枝捡了回来;
孙子祥太是捡来的孩子,没有上过学;
孙女有里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在深夜被阿治发现,带回了家里。
六个不同年龄、不同关系的人,聚在同一个屋檐下,活成了一家人,活出了只属于他们的精彩。
日子虽然颠沛流离、清汤寡水,但一家人的温暖和欢喜,都是真实可触摸的。
他们的人生大多并非自己所选。
如果他们是坏人,那么抛弃他们、伤害他们的人,岂不是更可恨?
在日本有一种说法叫做“无缘社会”:
指在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低迷,结婚率、生育率下降,传统家庭发生解构,人们失去地缘、血缘、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无缘状态”。
《小偷家族》体现出的就是这种状态形式。
因为我们都要治愈,所以聚到一起
小说以孩子记忆里的美好之物串联起章节:
“可乐饼”、“面筋”、“泳衣”、“魔术”、“弹珠”、“雪人”。
这些物件脱胎于日常生活之中,却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带给了食物、治疗与希望。
初枝奶奶总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迷信,用曼秀雷敦涂伤口,用盐治尿床;
阿治用破窗器救了祥太,又教会了他怎么吃可乐饼;
信代顺来的领带夹扣成为祥太的宝物,和柠檬汽水瓶里的玻璃珠,一起成为有里心中的星空与宇宙……
治愈从来不是一个人事,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治疗。
对信代来说,有里是她的童年,初枝是她理想中的母亲,阿治是那个没有攻击性的丈夫,亚纪是曾经的自己,而祥太是她的希望。
于初枝而言,自己能在孤独的晚年,收获这一大家人,已是莫大的幸福,所以在海边看着他们的背影,轻声叨念出“谢谢你们。”
……
《小偷家族》诠释着每个人都带着一副面具。
面具之上透露着笑容,洋溢着他们对这个家渴望的,真心的微笑。
而面具之下是苦涩的,痛苦的经历,生活的压力,这才是他们真实的面貌,也是对社会的现实真实的写照。
因为我们都不是亲人,所以不能在一起
奶奶的死亡作为小说的重要转折,一个靠“偷窃”为生的家庭彻底解体。
孩子的生活是偷来的,生活的来源是偷来的,就连希望也是偷来的。
是枝裕和说:
“我并不愿意表现英雄拯救世界的桥段,而是希望刻画出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在艰难维持的生活中不忘寻找光亮的态度。
偷来的不能正大光明展现,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小偷家族也正式解体。”
不被世俗眼光接纳的家庭,终究会在世俗的干预下散去,每个人只能带着对彼此的爱与羁绊独自前行。
信代一个人抗下了所有的罪过,因为她对这个家爱的深沉;
被窝里,阿治再也骗不了自己,他只想享受和祥太最后一点父子情;
祥太有意破坏了看似平和的生活,因为他看清了所有,接受了“父亲”;
亚纪也在得知真相后,不知何去何从,但她一定记得躺在奶奶大腿上的温度;
奶奶带着感恩的心走了,毕竟有这“一家人”陪伴过,也没什么好留念的了。
一切都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唯一让人有些担心的是有里,但看到她开始有些反抗那个不负责任的母亲时,也有了些许欣慰。
读完整本小说,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信代的那段对话:
“把孩子生下来就算是母亲了?”
“不生的话不是更做不了母亲吗……”
这究竟是“生”的错,还是“养”的错?
因为我们都受过伤害,所以才要寻求答案
家带来的伤害,那么刺眼,又是那么普通,随时发生,甚至都不是“故意”的。
被家庭伤害的孩子,痛苦却得不到解答。
于是,家不但没有成为港湾,反而成了一辈子都想逃脱的噩梦。
那么,“原生家庭的痛”该如何化解?
1.不要强求改变父母
近些年来,网上对父母教育的指责声愈演愈烈。
有很多人执着于改变父母,纠正他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改变他们对人的态度。
话劝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却变成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过后漫长的冷战。
这样的失败,是不是让你深陷无能为力的痛苦中?
然而,你要明白:
你改变的不仅仅是父母二人,你是在与时代对决。
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并不是你的错。
放弃改变父母,有时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痛苦。
2.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从小就喜欢和父母争辩对错。
二十多年,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战,让她心力憔悴,不得不搬出去住。
后来,她结了婚,有了孩子。
回家的次数,反而,比她搬出去的时候还要多。
我笑着问她:“是不是生了宝宝,理解父母,不和他们吵了。”
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全是。作为孩子的我,总想着依附于他们,却从没想过,把他们的婚姻还给他们。”
她接着说:“自从有了孩子,我开始学着分辨,什么是他们的,什么是我的,生活也就变得更加自如了。”
的确如此,这种与父母进行适当切割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家庭伤害。
要明白——只有划定必要的界限,父母的痛苦才不会成为你人生的底色,他们的情绪才不能主导你的生活,他们对你的态度也才不会决定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然而,真正做到这种分割,实属不易。
首先,要取得经济独立,而更重要的是取得情感上的独立。
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般被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3.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决定的部分
在原罪论盛行的今天,原生家庭已然成为了“失败人生”的排泄口。
可是我们要看到:
同样是被家长忽视,有人走向阴暗堕落,有人却学会独立自强。
同样是争吵不休的家庭,有人把同样的歇斯底里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有人却在爸妈争吵的时候,思考这句话该怎么说才不伤人。
同样是被家暴过的孩子,有人长大以后继续家暴自己的孩子,有人选择一生致力于反家暴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
要知道,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因素太多了,原生家庭纵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并不能决定一切。
跑不好第一棒,也不代表就一定会输。
所以去和那些不能选择的过去和解,然后勇敢地去选择和创造属于你的人生吧!
你要相信,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读书、刷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想要了解更多生活态度,记得关注公众号:水杯c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