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无分别——读《老子道德经注》之三

图片来源:当当网

书名:《老子道德经注》

作者: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前面两文,我们讲“无为”,讲“德”,一些儒家的思想作为了对比分析法的参照,讲“无名”,我们同样从借由儒家开始。

在孔子们的思想体系当中,“秩序”非常重要,“秩序”之建立,“名分”是必要的前提。所谓“名分”,先要有“名”,而后好做区分,有了区分,秩序才能建立。我们看中国社会中的亲疏尊卑,所谓的“差序格局”,这些“规则”的建立都有赖于“名分”的提前确立。叔叔和舅舅,他们的名称先确立下来,然后在整个社会运转过程中,接受差异化的安排。我们一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由此而来。

反观道家,却提出“无名”,并称其为“天地之始”,如何理解?

首先,《道德经》中的“无名”,直接的翻译,就是没有名字,无法称呼。之所以称其为“天地之始”,我们联想到关于“道”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为“无名”,所以“不分”,而呈现出一种“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的“混沌”。盘古的利斧劈开了这混沌,于是天地有“分”,从那儿开始,万物渐渐有了自己的名字,所谓“有名,万物之母”。

道家,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就是要通过修行,常常能回到那“一混”的天地未生时之状态,在那里,去寻找“众妙之门”,那最纯真的“道”。这也就是为什么用“无名”,来形容那个初始之状态。

当然,《道德经》并非是要一味地追求那个“无名”,而否定“有名”。“道”固然美妙,但从无(名)到有(名),乃客观规律,老子给出他的应对之道。

书中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面对这个因“名”而起,纷繁复杂,乃至让人“心发狂”的花花世界,“知止”,便是老子给我们开出的药方。

“知止”的妙处,或者说它发挥作用的原理,《道德经》中没有直接的解释,但我们看《大学》,那里面给了很多启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另外,“知止”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知其所止”,先要清楚其界限所在,这也就是《道德经》中第一章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

最后,来说说这个“有名”可能带来的两个问题。

其一,我们说“君子不器”。“器”乃器物,《道德经》中说:“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万物自从有了“名、分”之后,原本混沌一体的“朴”(“道”的本初状态)分化、离散,进而生成了“万物”(器)。

万物自从有了自己的名字,便陷入了具体的形器、名分,而远离了那个“真”(朴)。“君子不器”,就是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万物有了名分,我们的认知就被诸多“相”所蒙蔽,从而使得我们的认知有所偏漏。作为君子,不能像某一具体的器物那样,拘泥在某些特定功能,或某种特定范围内,而要追求那些更为广大,更为本质的智慧(也可以说“道”)。

其二,如同前文中,我们讨论《道德经》对于“礼”的否定,它所反对的是那种只看外饰而抛弃了内在的“异化的礼制”,同样,对于“有名”,我们也要看到它可能的“异化”——因为那许多个“名”,而为诸多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日常生活当中,因为执着于标签、品牌、分数等等,不经意间,我们被表面差异使了“障眼法”,而忽略了背后的本真。

因为有了“名、分”,让我们失去了对于“真”的把握。这同佛家所讲的“不二”,“无分别心”的思想内涵也是想通的。

202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