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末,气温一下就上升到二十多度,白天的太阳可以用艳阳高照来形容。还好我有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换上了适合的衣服,没有因为燥热而影响心情!保持好的心情加班也是轻松的,为自己的好习惯点赞!继续保持。
应老师的实修群里周末也是热闹非凡,手机滴都、滴都的响个不停,后来才知道原来应老师在给大家加餐,开小灶啦!小伙伴们也积极回应自己的心得感悟,我好像错过了好多精彩,于是得空时就开始爬楼听课,原来老师接着昨晚临睡之前的话题:“如果孩子告诉你想吃西红柿炒鸡蛋,可是你知道家里没有西红柿了,你是怎么回应孩子的?”展开了第一场小灶内容的。最后总结出:“西红柿法则!”
什么是西红柿法则?
由孩子想吃西红柿炒鸡蛋而引发的学问,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比如说想吃西红柿炒鸡蛋了,而这时家里没有西红柿,你怎么回应孩子的需求?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的想法是,告诉孩子家里没有西红柿了,要不改成别的,下次再吃,你的想法呢?
来看看我们的应老师是怎么说?
《西红柿法则》
生活中孩子会提出一些需求,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吃西红杮炒蛋。”
这是一个正当的需求,但你却发现家里没有西红杮,于是你说:“家里没有西红杮呢,明天再吃好不好?”
这样的回应,是基于现实。带给孩子的却是无奈。
也有些妈妈觉得孩子主动提出想吃西红柿炒蛋,那必须得满足。于是你说:“家里没有西红柿了,你想吃,妈妈马上去买来做给你吃!”
这样的回应,是基于孩子的需要,但把握不好,容易变成溺爱。
孩子想吃西红杮炒蛋,由一个念头变成一句语言说出来,孩子是这个念头的主人。妈妈是孩子这个念头的协助者与支持者。所以,作为支持者,第一时间去响应孩子的需求:“好啊好啊,西红柿炒蛋不错,又美味又营养!”
这样的回应,孩子的感受是:我的需求被看见了,被重视了。妈妈是爱我的。
作为协助者,基于现实回应:“哎呀,家里没有西红柿呢,那可怎么办?”
“那可怎么办?”这个发问,将现实问题抛给了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西红杮炒蛋因我而起,那也由我来担责。
这样的互动,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让孩子学会了为自己的念头负起责任。
总结一下,当孩子提出一些正当的需求,但现实又不能满足孩子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回应结构:
1、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
2、诚实告诉现实的情况
3、发问引发孩子的思考
西红柿炒蛋如此,孩子想吃冰淇淋、孩子想买玩具、孩子想玩游戏,都可以遵守这样的沟通原则。那这个沟通原则就称之为《西红柿法则》吧!
好有智慧学问,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困扰,应老师大大的功德!
第二个收获是应老师讲的7/3原则。
何为7/3原则?
简单地说,如果你以同样的精力用在你的短处,你顶多有30%的提高,而用在你的长处和优势上,你可以得到70%的收获。收获到了,与大家共勉。应老师的每句话都是学问,活在学问里,传播正能量!
第三个小灶是,家长该如何面对即将高考的孩子玩手机或游戏?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与其要求孩子,要变得优秀,不如先反观自已,我够不够阳光,够不够开朗等,把所有要求孩子的先来要求自已,然后在孩子面前活出卓越的一个成年人典范,孩子自动就卓越了!
先超越自己,然后影响孩子,带领孩子。(我的感悟)
今天群里的干货满满的都是老师的贡献。我全部接受,慢慢消化。
感谢应老师如此用生命来践行学问,传播学问。
让我想到一句话:爱的不遗余力!老师用她的生命不遗余力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爱着老师。
让我们:爱的不遗余力,不遗余力的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