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主讲人、知名学者、教授鲍鹏山说,要是有家长向我提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我就会推荐他去看《时间的格局》。这是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写给家长的一本科学育儿书。
在《时间的格局》这本书里,黄静洁把孩子从出生到18岁,分成了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家长的养育任务,黄静洁都做了科学的指导。这本书就好似一张养育地图,不论孩子在哪一个阶段,家长们都能轻松地把握养育的全过程。
一、0-3岁,用信任哺育自主感
黄静洁在书中说,3岁之前,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缺乏,之后也很难培养起来。
所以,作为新手父母,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为孩子提供最需要的食物和营养、照顾他们的起居、保障安全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感。
想要孩子获得自主感,父母就要信任孩子的行为能力。可能父母们会说,这么小的孩子,他什么都不懂,怎么还会有自主感?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都自带能量。蝴蝶幼虫一孵出,就知道爬到最高的树枝上去寻找嫩芽当食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吮吸母乳,会用哭声表达诉求。所以家长要相信他们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学会吃喝、拉撒、睡觉这三大自主生存能力。
很多父母一听到婴儿哭,就赶紧过去又抱又哄。其实,我们可以让孩子稍微哭一下。通常孩子一哭,发现并没有人理他,他可能就会再度睡着。如果孩子一直哭,则可能是饿了,尿了,或有哪里不舒服。
在出生到1岁半,家长主要是陪护孩子,从1岁半到3岁,家长就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吃饭,规律睡觉,在大人的协助下如厕。能穿简单的衣服鞋子等等。
在孩子2岁时,他就能显露出对自主的要求。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说:“不,我自己来。”这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萌芽。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能力,什么都包办代替,孩子则很难建立起独立做事的意识。
所以,在婴儿早期,父母和孩子最需要奠定的就是相互信任,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他就能变得独立自主,也能信任自己和外部环境。
二、3-6岁,用允许哺育自尊感
俗话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的心理和个性倾向,可能会延续他一生。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这比让孩子学才艺、学知识重要的多。
而自尊感,是所有良好性格的基石。孩子的自尊感出现在4岁左右。很多家长认为,性格是天生的,小小的孩子不懂自尊。其实,这都是一些错误的认知。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突然之间不想去幼儿园了。妈妈问其原因,原来是这个小男孩背了一个粉色的小书包去幼儿园,别的小朋友笑话了他,所以他觉得很丢脸,就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这个例子说明,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他们还不知道“自尊感”这个词时,他们就有自尊感了。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感,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在幼儿园练习自己吃饭、如厕、午睡这三大生活技能。这些自我照料的能力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其次是让孩子学习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成为他们的朋友。这就需要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能提升自尊和自信。
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的1-2个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发现和开启兴趣的大门。让孩子感到“我能行”。
在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小时候多犯错,长大了才能少犯错。如果家长总是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用责备、羞辱、打骂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改错,容易形成孩子的低自尊、低自我评价、自信心弱等,这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贯穿到孩子成年。所以,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用允许去哺育孩子的自尊感。
三、6-12岁,用放手激励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进入了小学,这是孩子接受知识教育的时期,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这样才能打造孩子一生的学习成就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一看自己的孩子学习退步了,成绩落后了,就开始焦虑。他们唠叨、指责、惩罚孩子,殊不知,在这样的“恐惧激励”中,孩子反而更怕学习了,因为一学习就联系到痛苦。这样的孩子,是感受不到学习成就感的。
李老师是一位高级教师,可是他的儿子小晓读小学时,成绩在班上中下游,这让李老师觉得很难堪。李老师下决心要帮助小晓把成绩提上去。
每天放学在家,李老师守在小晓旁边,指导他做作业。还帮助小晓制定学习计划,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小晓的成绩不升反降,李老师大受打击,居然病倒了。
在李老师住院期间,小晓的学习就没有人管了,等李老师出院,他偷偷地翻了一下小晓的作业,发现错误率不高,写得也整齐。李老师没说话,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管小晓的学习了。
期末考试,小晓的成绩居然自己上来了。李老师觉得很奇怪,他问小晓是怎么回事。
小晓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原来李老师一坐着小晓旁边,小晓就紧张,害怕,越想听越听不进。后来自己学习,他感觉没什么压力,自由,这样成绩反而就上来了。
确实是这样,当孩子有了自主感与自尊感时,孩子才有可能产生出成就感。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家长要从管控的养育模式中退出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感受到“我学习是因为我想学,我能学好。”从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孩子有了成就感,他才能不断地去挑战新的目标,从而越来越好。
四、12-18岁,用尊重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
青春期,家长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管教者变成孩子的同行者,做孩子的朋友。学会尊重孩子,用尊重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为他们踏入成年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冲动,叛逆。家长不要去跟孩子“斗”,要在孩子的不完美中寻找他的优势,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感。
一个初二的女孩学习成绩不好,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要去学表演。她的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否定孩子的梦想,而是带孩子去一个特训班学习。可是,特训班要通过英语的测试才能进去。而女孩的英语成绩不好,她落选了。
谁知,通过这次测试,女孩一改从前对学习的不认真态度,她发愤图强,苦学英语,她想先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学好英语,再来特训班学表演。
其实,这个女孩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得益于她妈妈对女孩的尊重。她没有嘲讽女儿的梦想,而是用行动表示对女儿的支持。
这个女孩最终还是没有去学表演,因为在她改变学习态度后,她的成绩直线上升,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所以,她放弃了想通过艺术走捷径的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介于孩子与成人之间,他的很多所谓的叛逆行为,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个时候,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同行者,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特殊时期,跨过这成长中最大的危机时刻,顺利迈进成人世界。
《时间的格局》就像一把打开孩子养育之门的钥匙,作者用娓娓道来的语言,给我们讲解孩子各个阶段养育的重点,有理论有方法,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育儿书籍。
养育孩子,就是看父母对养育的格局和视野,父母能看懂孩子、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榜样、视野、信念和内在的力量,孩子就能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他们就有能力去参与和改变未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