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
味同鸡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原文】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
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
修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今译】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刘备在汉中据险坚守,刘备因恃险扼守,双方对峙几个月,曹操久攻不下,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进退两难,就想退兵。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当时魏王欲撤兵,发出“鸡肋”的密令。部将们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不知是何意。主簿杨修听了后就自行整理收拾行装,准备返回。
别人都很奇怪,便问杨修:“你是怎么知道撤兵的?”
杨修说:“鸡肋,鸡的肋骨,扔掉了可惜,可是吃起来无味又没有多少营养。今大王出这个口令是用鸡肋来比喻这次出兵汉中,所以看起来是要退兵了。”
不久,曹操果然下了退兵的命令。
【赏析】
“如嚼鸡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汉中到达阳平关,攻打蜀中的刘备。
当他的兵马开到汉中,驻在斜谷界口,发现军队面临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一时进退两难。想撤退,又怕面子不好看。
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饭,部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手中正好拿着一块鸡肋,随口就说:“鸡肋”。
口令传出去了,杨修得知后,立即叫兵卒为他收拾行装,别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滋味,如果丢掉的话又可惜,丞相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什么味道(如嚼鸡肋),看来要撤兵了。所以我先把行李收拾好,免得临时忙乱。”
主簿杨修估计曹操将撤兵,不久,曹操果然下令退兵,班师还朝。
杨修,字德祖,本是名将之后,很聪明且有才气,曹操对他非常赏识,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军中大事。但是杨修这个人太过聪明外露,恃才傲物,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这件事使曹操对杨修的不满达到了极至,回朝后,就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鸡肋”鸡的肋骨部分,没有多少肉,吃起来没有多大味道,没什么滋味,丢掉又觉得可惜。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艺创作,创作者费尽心思地拉出恢宏篇幅,而里面的内容却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如嚼鸡肋 —— 欣赏起来乏味。
形容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乏味。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though it is insipid,yet one loathes to part with it.
成语“味如鸡肋”味道像鸡肋一样,the taste is no better than chicken ribs,丢掉可惜。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淡薄,或没有多大价值,少有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