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活过百岁,最知名的莫过于药王孙思邈。
不过他小的时候,却是体弱多病的,因为幼时遭遇风冷之疾,屡造医门,看病吃药所耗医资,罄尽家产。
这些从小的经历,让他长大后立志从医,并且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这是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真实写照。
他认为,医生应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
在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他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大医精诚,也是《备急千金要方》中所列中医学伦理的基础。
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属于西魏大统七年。他从小聪明过人,嗜学如渴。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18岁立志学医,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
不过那个年代,医者是个贱职,聪明人大多去做官而非从医。所以,素有“圣童”之称的孙思邈要从医,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天资。
孙思邈不以为然,杨坚执政时,曾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于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那时,对各种病症的药方并不公开,而且,药方单一,病症所需药材也昂贵的很,贫寒的病人大多只能等死。
孙思邈隐居于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际,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
至今,这部《备急千金要方》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人类之至宝”。
在这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写《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书卷之首。在他的影响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70多岁时,由于救治罹患麻风病的医者王玄,得赠医书《伤寒论》。在整理和研究《伤寒论》后,他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路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是基于他为医学和药物学所做出的这些重要贡献,到今天,我们仍尊其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