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下的现状是很多人并不太善于深度学习,因为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更加剧了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理智脑的潜能得不到激发,深度学习的能力又极度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不过我们依然会看到一小部分人在直面核心困难,努力深度钻研,深度学习,他们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而与之相对的大多数人则成为了内容的消费者。
我们要想在当今的时代洪流里面脱颖而出,就需要深度学习,深度锤炼学习能力,成为稀缺人才。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被动学习的效果和主动学习的效果可以说天差地别。再看作者列举的读书的例子。
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也遵循学习金字塔,主动参与越多阅读效果越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桑桑读书会】的共读方式是:读书/听书(原文),输出笔记,讨论,输出读后感等,也鼓励大家来参与领读、拆书和赋能。因为越是主动参与,阅读效果越好!
在这里我也想再次温馨提醒一下大家:
如果朋友们刚刚开始阅读,一定要好好跟着我们的节奏进行深度精读经典书籍,打造自己的知识系统。
当你自己的知识系统慢慢建立起来了,就可以去泛读很多书籍,当然也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速度和广度。
那到底如何深度学习呢?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所谓“缝接新知识”,用大白话说就是用旧的知识去解释新的知识,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新知识,将其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法去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比如桑桑正在给大家拆书。很多朋友觉得拆书好难,其实不难。
拆书就是把所读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提炼再转述出来。
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大家可以看看桑桑这篇文章,我当时是怎么建议大家写阅读笔记的。
深度学习的好处太多了,比如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提升跨界能力,产生更多灵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说了这么多深度学习的好处,那是不是浅学习就一无是处呢?也不是。
最好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就跟阅读一样的,精读和泛读搭配起来,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