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一片混乱的时候,如果老师大声呵斥,当场会安静下来。或者有学生忘记做作业的时候,批评之后学生也会有反省的表情。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开始捣乱,又开始不写作业。归根结底批评只是当场有些作用而已。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需要总是发火?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这最好的证明了批评这一手段,但在教育上没有任何的效果。
为什么批评会在教育上失去其有效性?
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他们通常会说:“因为他说这样的话,所以我才生气”或者“他对我做得太过分了”之类的吵架理由,如果用三棱柱来分析(一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面写着“可怜的自己”最后一面写着“以后怎么做”)是不是最终都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呢?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首先,通常我们是通过语音进行交流的,还有交流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最终的目标是达成某种一致协议。但交流是相当耗费时间的,仅仅是自以为是的要求根本行不通,还需要准备一些客观数据之类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虽然耗费的成本很高,但速度和可靠性相当低。
厌烦了争论的人或者在争论中无望获胜的人会怎么做呢?他们最后选择的交流手段往往是暴力。
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成本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与某人争辩情况变得越来越不妙,自己处于劣势之中,或者是发觉一开始自己的主张就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即使不动用暴力,也会高声吼叫,拍打桌子或者是泪流满面,他们想要借此来威逼对方进而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些行为属于低成本的,暴力性的交流手段。
一般的教育者厌烦了用语言与孩子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
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行为,父母或教育者应该做什么呢?阿德勒说“要放弃法官的立场”。你并未被赋予裁判的特权,维护法律和秩序不是你的工作。
你现在应该守护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再教育”。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遇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进行恐慌,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
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用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蔑视。斥责不会带来本质性的改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因此,阿德勒说:“发怒是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个人认为:批评,发泄的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因为对方没有按自己的要求或心里想的不一致而产生情绪后的一种行为表现。对于事情的发展持不接纳的态度,为牛奶打翻而哭泣的状态。我们只看到了三菱柱上可恶的他人以及可怜自己,而应该看到另一面:以后怎么做?
反思:在生活中也会觉得另一半以及孩子做的事情有不合心意的地方,自以为是地进行批评,想一想自己振振有词的说教,孩子目光惊悚的望着面目狰狞的我的样子,心里的轻蔑和关闭心门的动作…想一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在修行的路上,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点点进步,成就丰盈的人生!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