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就是因为没灵感才要经常写,你没有灵感的时候,你就要在那里硬写。”
——徐志胜
这是徐志胜在1号房,跟弟弟从每天在家干什么,聊到创作时说的一段话。
一个写段子的,一个写歌的,却有相同的创作感受。
这段话,也精准地刻画出我每天日更时的状态。
硬写!
敲下第一个字之前,对于要写什么,连一个模糊的外壳都没有。
敲下半篇文字之后,对于此文主题,仍是处于一个呼之欲未出的朦胧状态。
硬写,有时候也是尬写。
但,我更害怕自己不写。
去年断过日更的教训,一日不写,一日比一日怠写。
正如一个月前因病而停更的音频创作,刚刚重新拾起,感觉不进反退。
硬写,或许也是对创作状态的一种保护。
如果不写,就不会有为了用词更精准而去查询的过程。
就算没有记录下来,查词和使用,便是一个留下印象的学习过程。
如果不写,也不会有「我要写什么」、「我该怎么写」的思想挣扎。
疲于生活的日子里,人很累,很多时候累到不想思考。
于是,动动手指就能刷遍世界的快餐娱乐,占领了很多人的闲暇时间。
待一关上,四下仿若顿入虚无。
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一番,感觉做了什么,却又什么也没做。
硬写,也许也是一种养护心灵状态的坚持。
每天,至少有一件事情,是世俗要求以外的,刚刚好不难不易可达成的。
完成了,就是对承诺的践诺。
达标了,就是对坚持的肯定。
超标了,就是对努力的嘉奖。
收获,都得先耕耘。
硬写,大概就是为那未来和意外的收获,种下的种子。
在可做可不做之间,选择做,约等于选择了希望。
都说想的全是问题,开干才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近,对此倒是有深切的体会。
我虚构了一个故事,为了尝试有计划地写,便把片段式的想法都先整理出来。
有条理地,写了几页PPT。
随着记录的片段越来越多,脑子里故事的模型也越来越清晰。
让我颇有一种,这个故事已经完工了的错觉。
准备越多,信心越满。
却在开头第一段就卡住了,卡在了「如何开始」上。
记录的都是片段,我的脑子有能力把碎片幻化成画面,不代表它有同样的能力把画面转化为故事的文字。
由此,我才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记录碎片没错,防止自己遗忘。
而脑子在串联画面的同时,自己就该同步动手写。
写着的故事会自己生长,同时会跟脑子里已呈现的画面,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只想不做,全是问题;
只做不想,更是问题;
边做边想,问题就是答案。
硬写,貌似也是解决迷茫的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