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因辅佐年幼成王受谤,却制定出一套制度,使周朝延续800年
快乐有趣
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公旦代年幼成王摄行国政,引起自家兄弟心存篡位的猜疑,因此发生了反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当即举兵征讨平叛。后来周公旦总结反思历史实践,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保证了周王朝800年的统治。
一、代替周成王掌政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就是现在的岐山县,当地不但有周公庙,还有凤雏遗址以及凤鸣镇。说起岐山和凤凰的渊源,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
据说,当时的文王姬昌,在附近的岐山上经常听到凤凰鸣叫。而周富强以后,越来越多的凤凰也选择栖息在岐山。很多人认为凤凰带来了吉祥,所以周朝很多建筑不但以凤为名,也经常把凤凰的形象画在建筑和器皿上。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周公吐哺,天下为公”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
当年,周武王驾崩,新即位的周成王年幼,无法管理国事。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登上了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
后来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自己做天子。周公旦不去理会那些谗言蜚语,继续代替周成王,帮助他治理天下。
二、举兵征伐平叛
周公旦推心辅王室,但是,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与周公旦公开敌对,无法和解。于是,在武庚进一步策动下,鲜、度、武庚会同徐、奄等国发动了反周叛乱,首攻周公旦长子伯禽所在的鲁国。
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当即举兵征伐平叛。周公旦出发前进行了占卜,向各诸侯及官兵发表了誓师《大诰》,并派召公奭授命太公吕尚出兵协助。
召公奭代成王对吕尚说:“东边到海滨,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山东临朐),北面到无棣(dì 山东无棣),境内的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
周公旦率师平叛获得大胜,武庚被斩,管叔鲜自尽,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革职。
讨平了管、蔡、武庚叛乱后,周公旦乘胜东进,经过三年艰难苦战,攻灭了奄、淮夷等数十方国,追杀了随武庚作乱的纣王猛将蜚廉于海边,彻底消灭了殷的反叛势力。
从此,周的势力第一次扩展了海边。这次平叛,史称“周公东征”。
三、着手制礼作乐
再后来,有人跑到周成王面前诬告周公旦。这次周公旦实在忍受不了,就逃到岐山附近一个叫卷阿的地方(后人在此建周公庙纪念他)避难,并着手制礼作乐。
在此,周公旦静下心来,系统总结了殷人的兴亡教训,反思了周人的建国实践。
殷人因为王位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大乱”。
周人也因为王位继承没有明确规定,才有了管叔鲜想作周王的“三监叛乱”,王位继承不明确,往往导致王室纷争,而王室份证争又必然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
于是,周公旦在夏、商以来已形成的等级制度基础上,以顺从人情定礼规、依照人性订仪节、用仁义诱导人们上进,用刑罚束缚人们的行为,制订颁本了一整套礼、乐、仪节制度。
周公旦所制的“礼”,其核心强调的是“别”。
即天子尊诸侯卑,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夫尊妻卑。尊卑贵贱的区分,目的是让人相互尊敬。
“乐”,核心要求的是“和”,目的是用“乐”调谐人们的情感,让人互相亲近,达到亲亲团结。“礼”和“乐”从两个方面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和周人内部的稳定。
“礼”十分繁杂而严格。上自天子朝聘,下到人们的起居进退服饰、用具,凡社会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规程仪节。
谁要是违反了礼仪的具体规定,便被视为非礼、僭越,就要受到惩罚。《礼经·礼器》中说:“常行的礼有三百,曲折(隐蔽不明显)的礼有三千。
孔子曾对弟子子游说:“礼就是做事的方法。礼必须依据着天,效法着地,充满着过去未来,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婚、冠、朝、聘上。因此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人情。
这一礼仪制度明确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周天子和诸侯之位均由嫡长子世袭。
此外,周公旦还制订了天子,诸侯和大夫应演奏不同音乐舞蹈等仪制。这些礼制仪节,人们统称它为周礼。
通过制礼作乐,周公旦把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结合了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稳定和巩固周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
与此同时,派人广泛地采集各地的乐歌,整理声律,从中了解各地民情,弥补不足,移风易俗。并以此推行教化,民风趋于纯正。
周公旦还颁布了统一的度、量、衡,使各地间交易方便。撰写了《周官》,划分了各级官员的职责。
历史上周公旦留给我们的财富很多。人们当时的交流主要是靠声音,而“乐”就是一种有规矩的声音,钟鸣鼎食、晨钟暮鼓等成语就是最好的备注。
在历史上周公旦是很重要的人物之一,没有周公旦制礼作乐,当时的周朝这种形势是很容易崩溃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公旦制礼作乐经历坎坷,“礼”和“乐”从两个方面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和周人内部的稳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在留言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