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赵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R片段
第三章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高级学习者怎么提问
一种提问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另一种提问是为了进行有效学习。前者常问“是什么”“为什么”,后者常问“如何”“你都考虑哪些方面”。
善于学习的人在反思和追问时,会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例如:把“为什么客户说我的产品不实用”的问题,换为“客户是如何对我的产品形成不实用的印象的”;把“你为什么在外面找小三”的问题,换为“你是如何变得有家不愿回的”;把“为什么我找不到喜欢的工作”的问题,换为“我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
善于学习的人还习惯在标准的层面向对方提问。不是问对方如何看待当下这件事,而是问对方面对这类事务时都考虑哪些因素;不是问“你为什么不喜欢我”,而是问“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不是问“你不同意去九寨沟旅游,那你认为去哪儿好”,而是问“关于部门年终旅游的活动,你通常从哪些方面考虑”……
提出好的问题不仅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加以引导后还会极为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就像表达是你的情绪反映一样,表达方式反之也会影响情绪。
I便签
WHAT
女朋友说要跟你分手,而你并不想分手,你想知道女朋友提出分手的原因并想挽回这段感情。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她你不想分手还是问她为什么?可能两者都不是最佳答案,较好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提问方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又比如你和同事竞聘同一个岗位,最终你的同事竞聘上了,你心里有些不服气,“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这个时候你感到的是满腔的郁闷和不解,这种情绪让你止步不前,如果你换一种思维,“我要如何才能表现得更好”,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了,思考推动你前进。
提问方式背后是思维方式,好的提问促使人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背后的事物,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从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
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比直接获取知识获取答案更重要。
WHY
为什么我们要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说“如何”的时候关注的是过程和方法,或者说是一个因,是动态的,而问“为什么”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已经发生的结果,是静态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果我们的过程和方法是对的,相应的果自然发生;如果我们只关注果,那么可能无法到达新的果;如果我们停留在无法改变的果上,裹足不前的话,是没有意义也不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我们要在标准的层面向对方提问呢?因为标准是可以套用推理的,当我们知道了对方做事的标准,就可以推断出对方对事情的态度,答案不言而喻。如果我们只在具体事情层面提问,我们得到的答案也是具体事情层面的,事情稍微有改变我们就不知道答案了。
所以,我们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我们关注对方的回答更要关注对方的标准和依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HOW
1、提问之前先想一想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围绕着我们的目的想一想怎么提问会更好。只是要知道答案吗?如果说不是,如果说我们想了解更多,那么用“如何”可能会更好。
2、可以问问对方如何处理这个事情,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3、想一想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否可以拓宽或者说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套用,是否有例外,是否有一个标准或原则。
WHERE
暂时没有想出来
A1 便签
小时候女儿上学经常忘记带东西,开始的时候我会问她“你怎么又忘了啊”,女儿怯怯的,还是会忘记。后来,我就问她“下次怎样才能不会忘记带东西呢”,她想了想说“写一个条,头一天晚上把东西收好”,打那以后她就很少忘记带东西了。
反思:我想这就是通过提问引导其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例子吧。如果只是问她为什么,她未必回答得出来,答出来也未必想到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结果或者说想要知道答案,而不会提问不会思考。比如我自己,看到一篇文章,如果我认同作者的观点,我会记下来,至于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就一扫而过或略过了,不求甚解。
反思:这背后其实是功利和懒惰,只想要答案要结果,懒得花时间、去思考。结果常常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不想动脑筋的思想下,提问也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只取答案而去的,往往问不出好问题。
A2便签
1、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
2、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方法和原因。
3、按照书中的提问方法多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