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高尔基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保守估计,非遗市场化在传承与创新的摇摆、平衡间,非遗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
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彰显着“遗产”的稀缺性,成为各地企业和资本眼中的金矿,并试图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救赎。
01
在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中,从输血到造血,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非遗+时尚”、“非遗+民宿”、“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多种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与消费环境中,渐成风尚。
为拉近消费者与非遗文化的距离,除产品样式设计创新、增强使用体验感之外,生动化的非遗营销传播手段,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玩转非遗文化,如微电影、纪录片、创意短视频、现场直播等,用最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非遗的现代化形象,让千年非遗文化“活”起来,以便改变大众对非遗传统的“刻板印象”,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
就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创意策划系列文化旅游节活动、时尚走秀、非遗展演、舞台剧等形式,拉动夜间经济,加快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深度提升。
就非遗产品营销来说,利用纪录片、时装走秀、创意短视频等新型媒体宣传渠道,有利于将传统文化深植于消费者心中。如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为非遗内容、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还将传统音乐的非遗传承人的原创音乐作品上传抖音,全民参与使用,通过合作地方非遗话题和地方非遗文创产品,帮助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02
如上海朱家角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更注重古典浪漫爱情故事的营造和园林景致相契合的整体性,以更“提纯”的艺术标准去侧重故事的演绎和昆曲文化的体现,古韵氛围的营造,完善虚实结合的美学统一,让观众瞬间沉入昆曲的灵韵和感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情节中,更好地传承昆曲文化。
通过非遗文化与民宿产业的结合,不仅增强了旅客入住的文化体验感,还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新的活化道路。
如江西婺源县思口镇作为婺源明清古宅的聚集地,目前已建成花满堂、西冲院、明训别院、将军府、正经堂、花田溪等19家高端古宅民宿。在这里,游客便可以近距离体验千年古樟树榨油桩、老门套、老磨盘、竹编竹艺、水槽、石槽等民俗、非遗文化。
03
与非遗文化的合作成了近来品牌公益营销的一大见长趋势。其中涉及到的品牌品类也极其多元,从食品服饰到互联网、游戏等等,可以说涵盖住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百事与妈妈制造合作,推出刺绣瓶、环保袋等周边,为潮流文化注入非遗技术。
支付宝会员打造「我看有戏」国粹月活动,在支付宝国粹专场页带来王佩瑜京剧清音会的会员专享等福利,还与 VICE 合作纪录片《戏圈》由王佩瑜出镜讲述「京剧的时间」
爱彼迎延展「溯・承」项目,联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非遗别院」艺术展,携手四位年轻中国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用新生代艺术形式联结传统非遗技艺与爱彼迎的家。
04
对于非遗来说,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产业化是非遗的必经之路。
以下思维导图是结合以往的经验和实践、
专业书籍,
对“非遗经济”商业化运作,
项目操盘策划要点整理和思考,仅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注:如需完整高清版,请关注公众号-私加微信-领取)
非遗文化具备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东方美学的典范,非遗技艺凝聚匠人一生的心血,那沉重的楼阁与书架尘封了它数千年,时代更替的轮回湮灭了神秘而辉煌的文化。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古老、最具象的文化符号,应在尊重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活化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