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意在表明,年好过,日子难熬。这不,才念叨过年,天一黑,年就算过去了。
啥样的日子过啥样的年,好歹都得过,没见过哪个落在了年那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年尽管隆重,无非也是一天。倒是因为太在意,忙这忙那的,这特殊的一天,反而感觉过得更快。
老百姓讲,忙腊月,闲正月。腊月里忙,是因为一年到头该收尾了,没做完的事抓紧办。还因为要为过年做准备,自然忙得脚打后脑勺。
正月是农闲的时候,也是年的延续,农家人借此机会休养生息,走亲访友,就显得清闲了很多。
记忆中的过年农家人很注重仪式感的,从除夕就开始了各种民俗活动。
除夕天黑之前,家家户户的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四周的杂物归置得整齐有序。
太阳已落山,小院在一幅幅红红的对联和斗方的映射下红彤彤,竟然有些明亮。院子中央是刚立起的一座小黑塔,那是用片状煤块垒砌的火炉。
火炉做什么用的?初一天不亮点燃供照明之用。因为一大早要燃放爆竹,而在电灯还未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垒火炉的风俗就有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无从考证,但在电灯普及之后,这样的风俗还延续了很久。究其原因,火炉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照明,熊熊燃烧的火炉象征着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寄予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奔向好日子的殷切期盼。
垒砌的火炉并不是空心的,肚子里面塞满了引燃煤炭的劈柴,劈柴之下是引燃劈柴所用的麦秸或秫秸秆。根据火炉的大小,底层要间隔摆放一圈半头砖,在砖头之上才是煤块,煤块依大小逐层一圈圈摆放,渐渐收拢,直至塔顶收尖。
在男人收拾小院里的各种活计时,女人已经在厨房里开始了忙碌。做几样农家下酒菜,要先拜家族的神祇,再拜自家神主楼,这都是过年的重大祭祀活动。
按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当年谁家娶亲,要把神祇先请到家中,娶亲程序中,家人和新人都要先拜神祇。神祇不能送,只能请。待下次谁家要娶亲时,再请回家中。
因而,神祇在谁家中供奉,过年时除夕天色擦黑,各家各户的男丁们带上香烛、酒和贡品去祭拜,回到家中再拜自家的神主楼。
祭祀活动进行完后,还要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满酒,偶尔也会把长辈们请到家中聚齐进行。
我记得那会的酒是家里打的散酒,灌进小酒壶,提前温在热水中,用的时候再斟入小酒盅,主人恭恭敬敬一杯一杯敬给爷爷辈和叔伯们。那时农村人的规矩还是很讲究的,首座上的长辈拿起筷子说一声“撵”,其他人才敢操起筷子夹菜,夹一筷子放一次筷子,隔一会才能再夹。老人教导我们,这是规矩。至于这规矩是怎么定的,老人说,大概是显得客气懂理数吧,如果操起筷子吃个不停,别人会笑话是饿死鬼投胎,没家教。
老人们喝酒,我们小孩自然是没兴趣的,那火辣火辣的液体往肚子里灌,也不知道喝个什么味。不过,看他们一个个喝酒的架势,一盅酒灌进嘴里还要嘬个响,然后紧紧抿住嘴吞咽下去,也不知道是享受还是难受。
小孩自然是不能上这样的酒桌的,只能在一边眼巴巴盯着盘中物。其实也没什么好菜,多半就是些凉拌胡萝卜丝、土豆丝、粉条之类,偶尔会混拌一点鸡肉丝。
即便如此,因为撒了点炒香的芝麻碎,远远地还是可以闻到扑鼻香,加上葱丝和香醋的味道,那就是口舌生津了。
好在满酒也只是一道除夕的程序,客人们也并非要在这里吃个肚儿圆,象征性喝上几盅,夹几口菜就各自散去,各家还有年夜饭等着呢。
长辈们走后,桌上的剩菜就成了小家伙们的美味佳肴,三下五除二,瞬间见底。在那个年代,舔盘子是小孩天经地义的事,并没人笑话,年龄越小越有理。
初一大早,当我还在暖被窝里犹犹豫豫要不要起床的时候,火炉已经点燃,火红的火光映红了窗户纸,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一年仅有一次。
长大些的时候,垒火炉和扇火炉的事就落在了我们身上。为什么叫扇火炉呢?是因为从火炉底部引燃麦秸后,就要用扇子或者纸板用力扇,炉中的劈柴才能快速引燃。随着劈柴噼噼剥剥的爆裂声,一股股浓烟腾起,弥漫了整个村庄。熊熊燃烧的劈柴快速引燃了煤块,焦油冒泡发出滋滋的声响,火炉越烧越旺,映红了半个天空。
拿出在灶台上焙干的鞭炮和二踢脚,借着火光,满村就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的二踢脚腾空后的爆炸声。过年从这一刻真正开始,一切听到的和看到的全是年味。
早饭过后,拜年大军启动,家族同一辈分的自觉奔向神祇所在的家户,继而是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这支拜年大军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由大到小排成一列,由最年长的带头,根据顺序挨家挨户拜大年。
这样的拜年风俗听老人们讲,也不知道延续了多少代,自打他们小时候就有。
因为族群过大,同一辈分的年龄上差了一代人,是有小叔叔大侄子之说,侄子给比自己年龄小的叔叔拜年司空见惯。
我的父亲就属于年龄小辈分大的那种,听他讲小时成群结队跟随去拜年,他算是年龄较小的,因而只能排在最后。经常是先头部队已经进了屋,后面的还排在院门之外。听到前面的老大喊一声:给八爷爷拜年啦!后面呼啦啦跪下磕头,后面的还没来得及跪下,前面的人已经折返出了门......老人们戏言,做老大的总是吃亏。
拜年是过年家族中的一项重大活动,拜过年后,各家各户才能开始过自家的年。
民间过年的祭祀和拜大年活动,体现了汉民族在重大节日时对先祖和长辈们的敬重,是对根祖文化和尊老传承的重视。饮水思源,表达了人们对先祖和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反映了一方人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尊老传承则体现在拜大年的习俗之中,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之情和殷殷祝福。家族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拜大年活动,可增进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家族成员遇到困难和大事时,众人伸出援助之手,大事也就变成了小事,大难也就变成了小难。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成员的流动性增加,或年轻一代的不以为然等因素,这些传承正面临着尴尬,渐渐淡出了族人的视线。以至于神祇都没人再请了,只怕是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心理作怪吧。
正如老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又不吃你的,又不喝你的,一年只供奉一次,有什么好抱怨的?
一个忘了根本,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人,也将失去方向,你要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