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外探求,一种是向内探求,最终目的是达到内外的统一,而不是分裂。孟子向内,荀子向外,心学由内而外,理学由外而内。说格物,同时已包含格心。那么,格物也可以这么理解,先认识身外的一切存在,然后人为分类,从最切近的人事人心处来发掘物的原理深意,也就是儒家四书之一《大学》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见格物的最终目的,不是穷尽身外万事万物,而是更好地了解人自身、人心,即格心。格心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正心诚意”,让心念达到“至善”,意念做到“至诚”。《大学》说的至善,可以等同《中庸》说的至诚。前者的用功方法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者的方法分两种,一种自诚明,一种自明诚。诚和明类似佛家说的顿悟和渐修。这两者又不是截然分裂的,所以后面又说,“诚者明也,明者诚也”。用《中庸》自己的话说,是“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关系。道问学的途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尊德性的方法是“致中和”。什么是中和呢?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中”(注:【阳明劝陆澄守中】阳明弟子陆澄收到家书,得知儿子病危,心情十分忧闷。阳明对其开解,说父亲爱儿子,自然感情极深,但天理自有中和之处,过度就是私心了。一般人认为此时按照天理应当非常忧伤,便陷于“不得其正”的地步。人的七情所感,过度的多,不及的少,一旦过度,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圣人叫人不要过份悲哀而失去本性,并非强制人的情感。天理本体自有中道分寸。人只要明了心体,就不会过度或不及)的说法,比如佛家有一部著名的论叫《中论》,天台宗教法,有“空假中”的一心三观法。佛家所说的中,往往指破空和破有的中道观法。在佛家密乘教法里,中指的是大道中脉,行者只有在气入中脉后,才称得上真正地开悟,见到真心。保任真心的方法可以叫观中。《老子》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方法,按道家的传统修法这个“中”主要指命功,以达到炼精化气的效果。后来也有指性功,用老子的另一句话说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是先见道,守就是保持道,可见守中,也是守静笃,守道,中既是虚极,也是静笃。儒家的中,各种经典出现过很多。《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执中,指秉持中正之道。《坤卦》有“黄裳元吉,美在中也”,《文言》解释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较为详细。喜怒哀乐未发,是就人道而说,天下之大本是就天道而说,可见这个“中”贯穿天人合一的宗旨。宋末元初,中派丹道的创始人李道纯,由于参研儒家的“中”,而有所悟,认为“中”是修道的玄关一窍,用人身之中,感通天地之中,达到天人合一。清代著名道士黄元吉便属于此派。什么是玄关一窍?黄元吉在《唱道真言》中说“玄关者,万象咸寂,一念不成,忽而有感,感无不通,忽而有觉,觉无不照,此际是玄关也。感而思,觉而照,即非玄关矣。然则玄关之在人,如石中之火,电中之光,捉摸不着。”这是对“中”的一种发挥,跟《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同理,将儒家行为上奉行的中和之道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上升为心念思维的中,而这个中,不是意识思维在运行,不是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既没有意识心念,又明朗觉知的状态,也就是佛家说的开悟。那么中的本义是否如此?《说文解字·丨部》说:“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又说:“中,和也。”前者因字解字,后者因义解字,而且是《中庸》的意思。《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二字的意思,本是儒家重要因位观和道位方法论。道位往往指人的思想“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人的行为举止,用中,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对人忠恕,忠也是由中引申出来的。但是因位来说,则较为复杂,中字的甲骨文形,中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这个跟原始部落集合地点和测日影有关。这可能还不是本意。中字和日字,是同源,中是圆中的一点,而不是口中的一坚。从这里才可以看出其原始意义,即太极文化,中便是一太极一阳初动,一阴紧随,天地万物生成的时候,所以说天地位,万物育。汉代的孔安国在注解《尚书》“皇建其有极”时说,“极,中也。”这是很有眼光的解释,皇建有极,是中和之道用在人事,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中”贯穿儒家文化的核心因位观,道位方法论,和果位性德。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