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陈海贤老师的心理课,老师在课里讲了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故事,故事如下: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所做的一个实验。
塞利格曼是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他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国内出版了很多他关于幸福的书。可是他在学术界成名,是从研究狗是怎么得抑郁症开始的。
怎么研究呢?
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
被电击很痛苦,所以狗在就笼子里跑来跑去找办法。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里的狗切断电源。
然后,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子里,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
为什么B笼子里的狗经受了电击,就不动了呢?它是因为之前的电击吗?可是,A笼子里的狗和B笼子里的狗,之前受的电击是一样的,为什么A笼子里的狗就会不断尝试跳出笼子呢?
答案是,B笼子里的狗不仅受了电击,而且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
不是电击,而是电击下形成的这种信念,让B笼子里的狗放弃了挣扎。塞利格曼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来总结B笼子里狗的表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我们在生活中,这种习得性无助其实还是蛮普遍的。
比如,我们创业的时候接二连三的失败。看到别人都走入正轨了自己还在爬坡。慢慢地就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创业,在这样自我怀疑下,自信心也一点点下降,直到完全否定自己。
再比如,恋爱总失败,别人处一个对象,就能情定终生。自己找一个黄一个,每一段感情都特别投入,但是没有一段能善终。
最离谱的是,精神不独立的离异女人。无论她们是被出轨离婚,还是被家暴离婚。只要离婚了,她们都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特别差劲,怎么连一个男人都看不住呢?
以上种种,他们都是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一遍一遍的否定自己,最终结果就是,破罐子破摔,不愿意做任何改变或者尝试。
因为他们跟前文故事里提到的那些抑郁的狗一样,觉得自己做什么也没用了。
如果不清楚这些背后的心理因素,那么自己很容易掉进这个坑里永远爬不出来。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即使摔倒了100次,我们依然有101次站起来的机会。
这样,我们就不会掉进习得性无助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