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香遇见楚韵: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漫游》说课稿
(对象:想象力丰富但不善社交的阿斯伯格学生)
一、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针对阿斯伯格学生“善想象、怯社交”的特点,本课以“时空穿越”为媒介,构建“帮助者-探索者”的虚拟情境:让朝鲜盘索里《春香传》中的女主角“春香”从古画中“穿越”到现代湖北,成为学生的“共同探索伙伴”。通过“带春香看湖北非遗”的任务,将抽象的文化学习转化为具象的“冒险游戏”——用音乐、舞蹈、民俗的细节替代说教,用视频、互动、模仿降低社交压力,最终引导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社交表达与文化感知的双重成长。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湖北武汉(编钟、民歌)、恩施(喀斯特地貌、撒叶儿嗬、女儿会)、宜昌(哭嫁、屈原文化)的非遗文化与代表性景点;
能力目标:通过模仿编钟敲击、学唱《六口茶》、参与口令互动,提升音乐感知力与情境代入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带春香看湖北”的任务,鼓励主动表达与同伴协作。
三、教学过程
【导入:春香的“时空裂缝”——从朝鲜民歌到盘索里的“声音桥”】(8分钟)
(课前屏幕循环播放《桔梗谣》《阿里郎》动画片段,黑板板书“上节课回顾:朝鲜·韩国音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了朝鲜和韩国的音乐,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暂停《桔梗谣》画面)这是哪首歌?它唱的是哪种花?
生1(小声但清晰):《桔梗谣》!唱的是挖桔梗花时的歌!
师(竖起大拇指):小宇记得准!它的节奏像“踩小步”——(拍手示范三拍子)和咱们的《小女婿》不一样吧?(学生点头)那这首——(播放《阿里郎》片段)谁听出情绪?
生2:《阿里郎》!有点难过,像舍不得……
师:太棒了!《阿里郎》是“离别歌”,但不同地区版本不同——有的“舍不得”,有的“越唱越有劲儿”!(展示朝鲜、韩国《阿里郎》对比图)还有一首——(播放《荡秋千的姑娘》)它的“秘密”是什么?
生3:有“叮叮”的铃声!像荡秋千的声音!
师:对啦!这首歌把“秋千的摇晃”变成了节奏——(模仿荡秋千动作)“晃呀晃,唱呀唱”,连春香小时候都爱听!(播放盘索里《春香传》片段:春香击鼓鸣冤,声腔与《荡秋千的姑娘》旋律重叠)
(自然过渡)
师:春香的故事比民歌更“长”——这是朝鲜“盘索里”,用说唱讲完一个故事,像咱们的“评弹”!(暂停画面:春香击鼓)但昨天老师做了个梦——(屏幕切换:春香穿韩服站在黄鹤楼前,背景是现代武汉车流)她的鼓槌冒金光,“咻”地从画里“掉”到了武汉!她托话:“听说湖北有会唱歌的山、会跳舞的河,我想看看!”今天,咱们是春香的“小向导”,带她游湖北,好不好?
(学生眼睛发亮,部分模仿鼓点,有学生主动说:“我想带她看编钟!”)
【第一站:武汉——古今对话的音乐客厅(编钟+民歌)】(20分钟)
(屏幕切换:黄鹤楼与长江大桥同框延时摄影,背景渐入《幸福歌》旋律。)
师:春香第一站到了武汉!看,这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崔颢、李白都在这里写过诗。春香说:“这里的楼会背诗!”(学生笑)但武汉的“会唱歌”可不止在诗里——长江水“卷”来了全省的民歌,还藏着“2400年前的交响乐”!走,带春香去省博物馆!
(播放曾侯乙编钟实景视频:65个铜钟静立,刻满云雷纹。)
师:这是“曾侯乙编钟”——1978年从随州战国墓挖出来的!墓主人是曾国国君“乙”,人们把它当“宝贝”埋了2400年!(展示出土老照片:考古人员清理铜钟)
生1:这么多钟!有多大?
师:小琪问得好!大的像门板(指向最大钟),重203公斤;小的像碗(最小钟),才2公斤!它们像“音乐楼梯”——(播放编钟演奏《茉莉花》片段,高音清脆、低音浑厚)听!能唱五个半八度,比钢琴还宽!古人用它弹《楚商》,我们用它弹《青花瓷》,连周杰伦的歌都能敲!
(展示编钟敲击点示意图:红色“正鼓音”,蓝色“侧鼓音”)
师:更神奇的是,每个钟敲正面和侧面能发两个音!古人在钟上刻了音名,像给钟写“乐谱”——比西方定音鼓早2000多年!(学生模仿敲击动作:“咚——叮!”)
(衔接民歌)
师:编钟是“老祖宗的交响乐”,湖北民歌是“老百姓的小情歌”!(播放天门民歌《小女婿》:“十八岁的哥哥,今年一十八~”)这歌讲小夫妻趣事:妻子“吐槽”丈夫“饭量大、爱撒娇”,其实心里甜!(模仿语气,学生笑)春香说:“原来民歌还能这么‘打情骂俏’!”
(播放武汉吉庆街唢呐《喇叭调》:旋律活泼跳跃)
师:武汉街头常听“喇叭调”——红白事必吹!红事“风风火火”,白事“热热闹闹”,连春香都拍腿:“比我的长鼓还带劲!”
【第二站:恩施——大山里的非遗剧场(女儿会+龙船调)】(30分钟)
(屏幕切换:恩施大峡谷航拍画面,云雾缭绕。)
师:春香说:“武汉的楼高,但我想看‘长歌’的山!”走,去恩施!(展示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这些山像被水“刻”出来的——亿万年雨水滴穿岩石,成了现在的样子。自然不爱“完美”,偏爱“随遇而安”——比如这座“一炷香”(特写石柱),土家族人说点燃它能许“生活美满、爱情长久”的愿!他们还有“过赶年”——腊月二十八提前过年,为纪念祖先打胜仗,现在成了“抢幸福”!(展示土家腊肉、油茶汤照片)
(播放撒叶儿嗬视频:老人围棺而舞,边跳边唱)
师:这是“撒叶儿嗬”——土家族“跳丧舞”!人去世了,大家不哭,唱歌跳舞送他“回家”,歌词说“亡人归天是喜事”,把悲伤唱成对生命的庆祝!春香说:“原来离别也能这么热闹!”
(屏幕切换:女儿城全景,穿西兰卡普的姑娘摆摊,背景《六口茶》轻响)
师:现在带春香去“女儿城”——名字来自“女儿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二(七夕前后),土家族姑娘背米、茶来卖,小伙子背背篓来“买”——借买卖说情话!(播放《六口茶》视频,老师模仿)“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爹妈在家不在家?”姑娘满意就唱“爹妈八十八,弟弟奶娃娃”——长寿爹妈、小弟弟,说明家和睦,是含蓄的“我愿意”!
(插入2024年女儿会新亮点)
师:今年女儿会更热闹了!(播放2024年现场视频:舞台“女儿飞歌”,上海音乐学院“rapper人生”乐队用阿卡贝拉唱《回到拉萨》——人声模仿鼓点、吉他)春香惊:“不用乐器,用嘴巴就能‘敲’音乐?”
生1:他们的声音像好多乐器!
师:对!阿卡贝拉是“人声乐团”——有人打鼓(模仿“咚次哒次”),有人弹吉他(模仿“唰唰”),有人唱旋律!(指向视频戴眼镜男生)他在“打贝斯”,声音像大峡谷的风!
(视频切换:杨娟(第五代韩英)与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合唱《龙船调》——杨娟用土家“高腔”唱“妹娃要过河”,赵勇用美声“托”低音,像清江“急流”与“深潭”)
师:这是恩施“民歌金嗓子”杨娟老师!她从“洪湖韩英”变成“恩施歌者”,把“喊山调”融进《龙船调》;赵勇教授用美声“垫底”,像编钟高音与低音同敲!(展示杨娟早年与现在对比照)没变的是——“把家乡唱给世界听”的劲头!
(视频切换:斓曦(恩施文旅大使)穿土家绣衣,与游客互动:“过去姑娘背米茶,现在背非遗手作;过去小伙子用背篓装‘情话’,现在用手机拍‘幸福’!”)
师:斓曦姐姐说,女儿会是“会穿新衣服的姑娘”——老习俗“活”在游客笑声里,“长”在年轻人手机里!春香摸着西兰卡普围巾说:“原来‘传统’会‘旅行’——从姑娘背篓,走到世界镜头里!”
【第三站:宜昌——山水里的文化长卷(哭嫁+屈原)】(20分钟)
(播放车溪景区视频:吊脚楼前“幺妹”抛绣球,观众哄笑。)
师:春香说:“恩施的山会唱歌,宜昌的水会跳舞!”看,车溪的“哭嫁”——(暂停视频,展示“哭嫁歌”歌词:“我的爹呀我的娘,女儿要离你们旁”)土家姑娘出嫁前“哭”,不是伤心,是谢父母、骂媒人,把舍不得唱成歌!还有“夸丈夫”——(播放地方戏片段:“我家丈夫会插秧,秧苗绿得像城墙”)这是从恩施民歌《比丈夫》变来的,“炫耀”唱得像说相声!
(屏幕切换:秭归脐橙林,老师轻唱《柑子树》:“柑子树,叶儿青,屈原故里橘香浓”。)
师:这里是屈原故乡秭归!屈原写《橘颂》夸橘子“独立不迁”,现在橙子甜得像蜜,《柑子树》成了“甜蜜的歌”!(展示屈原祠照片)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都是纪念他——文化像柑子树,根扎历史,果结今天!
(屏幕切换:荆州古城墙,“大意失荆州”雕塑。)
师:最后到荆州!春香问:“‘大意失荆州’是什么?”(展示三国地图)这是关羽守的城,因疏忽被孙权夺走——历史像镜子,提醒我们“认真”多重要!
(播放《洪湖赤卫队》选段,五代“韩英”依次亮相:王玉珍、傅凌、张丹丹、刘丹丽、杨娟。)
师:看!五代“韩英”用歌声讲“洪湖精神”——杨娟老师是第五代,她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时,把恩施“山音”和洪湖“水韵”揉在一起,连春香都听哭了!
【总结:春香的“答案”——从“云游”到“心游”】(5分钟)
(屏幕回到课堂,春香虚拟形象挥手:“谢谢小向导!湖北的山会唱歌,水会跳舞,人会把故事编成歌!”)
师:春香说,她最感动的不是风景,是“你们教我唱歌时,眼睛里的光”。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春香看湖北,其实是春香带我们看自己——民歌里的故事、非遗里的智慧,都是“另一种想象”。以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用“带朋友看世界”的方式,分享你的“想象地图”——也许是你编的歌,也许是你画的风景,勇敢说出来,世界会更热闹!
(学生自发鼓掌,几个安静的孩子凑一起讨论“下次带春香去哪”。)
四、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穿越”情境,将阿斯伯格学生的“想象力优势”转化为“社交动力”:用“帮助春香”的任务降低表达压力,用编钟双音、《六口茶》密码、撒叶儿嗬生死观等具体非遗细节替代抽象概念,用视频、互动(模仿敲击、学唱)强化感官记忆。课后调查显示,80%的学生主动与同伴讨论“下次带春香看什么”,初步实现“用兴趣链接社交”的目标。未来可增加“我为春香编首歌”的创作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表达力与社交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