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声虫鸣,千古幽情
——《诗经·召南·草虫》中的自然与情感共振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听着王菲的这首歌,不由得让我想起《诗经·召南·草虫》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的句子来。三千年前的虫鸣与歌声中的缠绵悱恻之情渐渐重合,亘古不变的美好故事再一次立体而鲜活。
《草虫》一诗,本是思妇之辞。妇人独坐秋野,闻虫鸣而起离思,听阜螽跃动而念远人。虫鸣本是天籁,却在人心投下涟漪;自然本是无情,却成了情感的镜像。此刻,诗中这位倾听草虫鸣叫的女子,她的情感世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焦虑与喜悦都在自然中找到表达与慰藉。其实,这应该就是天人合一的最纯粹的美好体验。
最妙的是《草虫》中“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二句。虫鸣本无情,听者自有意。一只草虫的鸣叫,竟能勾起如此深沉的思念,这其中的奥妙,恐怕连最精于声律的乐师也难以道尽。自然之声与人心之情,就在这一鸣一叹间,达成了某种神秘的共鸣。
古人听虫鸣而思人,今人听虫鸣而思古,这其中的情感共振,竟横贯三千年而不绝。“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贾岛在《夜坐》中以虫鸣衬秋夜寂寥,时间流逝之感跃然纸上;“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岳飞在《小重山》中因蟋蟀(寒蛩)鸣叫惊破家国梦,壮志难酬之痛借虫声传递;“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在《秋夜独坐》时,闻虫鸣而悟万籁俱寂中的空灵禅意……小小的虫声里,竟然藏着人类最幽微的情感密码——
虫声代代相传,人心古今何曾变!
我曾在博物馆见过一只青铜蟋蟀笼,据说是汉代遗物。笼身早已锈蚀,却依然能想见当年贵族们将它悬于檐下,静听秋虫鸣唱的情景。那笼中的蟋蟀早已化为尘土,而今日草间的鸣虫,又何尝不是它生命的延续?
《草虫》中的妇人最终“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得见所思之人。而三千年后,当我们在都市的喧嚣中偶然听到一声虫鸣,是否会感受到《草虫》中那跨越三千年的情感共振?是否会短暂地重返那个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精神家园?
如果可以,就让我们珍惜世界赠予我们的“虫鸣”,在自然的韵律中安顿自己的情感,在季节的循环中找到心灵的平衡吧!

附:
《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译文:
草虫喓喓鸣叫,蚱蜢蹦跳草丛。
未见我的夫君,忧愁焦虑难宁。
若能与他相见,与他紧紧相拥,我心方能安定。
登上那座南山,采摘鲜嫩蕨菜。
未见我的夫君,忧思萦绕心怀。
若能与他相见,与他紧紧相拥,我心欢喜畅快。
登上那座南山,采摘青青薇苗。
未见我的夫君,我心悲伤难消。
若能与他相见,与他紧紧相拥,我心平静逍遥。
注释:
草虫、阜螽:蝗虫类昆虫,以鸣叫和跳跃起兴,暗示思念之情的躁动。
觏(gòu):相遇,结合。此处指与丈夫团聚。
降(xiáng)、说(yuè)、夷:均指情绪从焦虑到平静、喜悦的转变。
蕨、薇:野菜名,采摘动作象征女子排遣忧思的行为。
此诗以女子口吻抒发对丈夫的深切思念,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变化的层层递进,展现“未见”时的煎熬与“既见”后的安宁,语言质朴而情感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