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带着孩子出去玩,有别的小朋友拿出好玩的玩具,然后很多小朋友都想要玩,一个不愿意给,一个非要玩,结果就闹得不愉快。然后,有的孩子被妈妈抱走,有的孩子直接被妈妈训斥,最后不欢而散。
我家里有两个宝宝,平时也会因为抢玩具而闹得不愉快。我每次遵循的原则都是哥哥要让着弟弟,或者是直接帮助吃亏的那一方,然后告诉他们,好东西要懂得分享。他们听你的话,迫于压力,这一次选择了分享,那么下一次呢?由于他们的分享是在你的逼迫下完成的,并非真心愿意去分享,这样他们是不会从分享玩具或者是分享食物中得到真正的快乐的,所以他们会认为分享是不开心的事情。
这本书里讲的社会能力,就是指解决冲突并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相较于学校的应试教育,如何培养社会能力才是更关键的。
这本书是作者默娜·舒尔在全方面的研究孩子心理和行为之后,设计出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手册,书中为我们讲解了“我能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和具体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吧。我将分两部分给大家讲解:
1、什么是“我能解决问题”。
在书中,作者基于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简便易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它们就被称为 “I can problem solved”——“我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简称就是“IPCS”训练法。也就是说,IPCS训练法就是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自己的社会能力,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从中得到快乐。
2、“我能解决问题”训练到底应该怎么做?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 “我能解决问题”训练法的操作步骤。
(1)进行“我能解决问题”训练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问题发生的重点。
比如,妈妈分配孩子做家务,要他每天把自己房间的垃圾倒掉。没想到孩子因为怕黑,不敢一个人去倒垃圾,就把垃圾藏在了床底下。
这里,真正的重点是什么?
如果你不清楚重点,你可能会这样想,孩子不想倒垃圾是在偷懒,于是你可能很生气。假如你命令孩子一定要扔掉垃圾,就算孩子这次硬着头皮去把垃圾扔掉,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这个问题会一直解决不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本质上,孩子对“偷懒”这个重点不认同,所以他也没有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
于是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一个重点。想想看,你要孩子去扔垃圾,本意是想让他做点家务,培养责任感,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培养责任感呢?比如说,如果重点变成了“孩子可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这应该是你和孩子都可以接受的重点。找准了重点以后,孩子主动想了个办法:“我可以去喂鱼”,那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其实很多时候因为父母跟孩子的想法不同,对待同一个事情,我们看到的重点会不同。但是,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先把情绪放一边,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真正的重点是什么。找到双方都认同的重点,孩子才愿意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在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我能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了。
首先,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做字词训练。
字词训练可以通过和孩子玩游戏来达成。这些词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是和不是、一些和所有、现在和以后、相同和不同,这些相反的关系。为了孩子更好的理解,可以和孩子玩游戏造句子,比如,现在我要回家了,以后你可以去我家玩。或者说:我是小宝宝,不是小狗狗。
做这些简单的字词训练,可以让孩子在心里对事物有个初步的印象,让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紧接着,我们还可以玩一些跟感受有关的词,比如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等,让他们学会体会心情。
比方说,可以先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片,上面是一些夸张的表情,像是笑脸、哭脸、生气的脸、沮丧的脸,让孩子通过观察,识别这些脸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心情。同时,我们要多和他们讨论感受,让他们亲自体会,而不是评判他们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玩具被抢或者突然不想玩某个玩具时,我们可以问他:“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通过这种训练,我们不难发现,“我能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遇到问题时,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
(3)做完基础训练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哪怕孩子的办法不够好,建议父母也要先稍安毋躁。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样的办法,先不要急着否定他、批评他。同时,也不要直接告诉他,而是要通过其他办法引导他。
你要让孩子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止一种解决办法。如果我的第一个办法不管用,我可以试试别的办法,这样,当一种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孩子就不容易气馁。
比如,一个孩子想要同伴的植物种子,被同伴拒绝了。于是孩子想出了第一个办法:我的自行车给你骑。对方不接受。孩子又想了第二个办法:他拿来铲子,提出跟同伴一起种花,这一次成功了。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不能说孩子的第一个办法不好,它不奏效只是因为它不符合别人的想法。但他没有因为被拒绝就立刻放弃,他知道可以再想别的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训练孩子,让他们去思考更多办法的原因。
(4)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事情的后果。
如果孩子提出的办法不妥当,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新的问题,让孩子继续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新的冲突又该如何解决?
这其实是给他进一步思考的机会。要让他意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他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会慢慢认识到,不好的办法会给他带来更多糟糕的问题。
比如,一个男孩在喂仓鼠,一个女孩也想喂,他应该怎么办呢?孩子想出的办法是很简单粗暴的:我想把她推开。如果孩子能够自己思考后果,他会这样想: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呢?她会哭,还是会跟我打闹,还是会跑去跟老师告状?如果发生这些情况,我又应该如何应对?经过这些思考,他会发现:我直接推开女孩,我不但没能开开心心地喂仓鼠,反而惹出了其他问题。所以,最后他自己就会否定这个办法。
经过“我能解决问题”训练的孩子,思考能力会显著提升,他们能够直接想出妥当的办法。这就是父母期望中的,有良好社会能力的孩子。
总结
说到这里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的两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我能解决问题”。 它其实是通过一系列简便易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鼓励和引导,最终培养孩子自己的社会能力,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从中得到快乐。
其次,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执行“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四个步骤。首先,我们遇到问题,必须先找到真正的重点;紧接着,通过和孩子做字词训练的游戏,让他们亲自体会遇到问题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接下来就是要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最后,如果孩子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不够好,我们就需要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事情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期待大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个方法。让“我能解决问题”变成一种思考模式,让你的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