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书时,看到一篇文章挺好,便有忍不住去写些东西的冲动,但转念一想,自己去写怕是写不出这样的见地,既是好东西,哪有不分享的道理,便整篇摘抄下来,虽不是原创,但能对别人有所裨益,也未尝不可。
孔⼦谓季⽒:“⼋偷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什么叫作“⼋佾舞于庭”?当时的⼈在做活动的时候可以跳舞,但跳舞是有规制的。⼀佾(yi)就是⼋个⼈排成⼀列。普通⼈家,⽐如⼠⼈,可以有两⾏⼈跳舞;卿⼤夫,可以有四⾏;诸侯,可以有六⾏。只有国君、天⼦,才可以⽤⼋⾏,也就是⼋⼋六⼗四个⼈共同起舞,整⻬、壮观,⾮常好看。
季⽒作为贵族,⽐鲁君的地位要低⼀层。但他是“三桓”之⼀,有权有势,财⼒雄厚,也有⾜够的军事实⼒,他在⾃⼰家⾥办活动的时候,居然有六⼗四 个⼈⼀起跳舞。
孔⼦听说了这件事情,特别⽣⽓。他⼏乎是义愤填膺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乎我们每个⼈都说过,但往往把它理解错了。我们的理解是“我再也不能忍了,这事如果能忍下去,那以后没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了”
什么叫作“是可忍,孰不可忍”?孔⼦的意思是:连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去做的?
为什么我对这个解释如此确信?孟⼦是⼀个提倡性善论的⼈,他认为⼈⽣下来就有⼀颗向善的⼼。⽽⼈们实际看到的是,世界上就是有坏⼈,有“⽆良症”,有的⼈坏到极致,坏得毫⽆道理。
那孟⼦为什么还要坚持认为⼈性本善呢? 王阳明解释说,如果你直⾯盗贼,骂他是个贼,他会因此跟你拼命,因为他在⼼底也知道做贼是不对的。所以⼈性的底⾊是善。
梁漱溟先⽣解释得特别好:要把善理解成⼀个动态的东西。每个⼈的内⼼都有向善的⼒量,这就是⼈性本善的含义。可既然⼈性本善,为什么有⼈会做坏事呢?核⼼就在“忍”上。⼀个⼈能够做坏事,是因为他忍⼼去做坏事,忍⼼去看别⼈痛苦。⽐如,⼀个婴⼉匍匐向井,如果某个⼈在旁边只是看着,能够把⼼⼀横,忍住不管婴⼉,他就做了坏事。
影视剧、⼩说⾥所描述的很多坏⼈,要做坏事之前都会把⼼⼀横。什么叫把⼼⼀横?就是忍住向善的⼼,忍住和他⼈的共情,忍住去关⼼别⼈的想法,因为此刻的他认为利益更重要,⾯⼦更重要,地位更重要。当⼀个⼈为了外在的东西把⼼⼀横时,坏事就发⽣了。
孔⼦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异曲同⼯—— 连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下⼼去做,那还有什么样的事是他不忍⼼去做的?
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坏的事哪怕看上去很微⼩,但⼀点点做,⼀次⼀次去打破⾃⼰⼼⾥的底线,那么“忍⼼”的⼒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先做⼀件不起眼的⼩坏事,接着做⼀件中等的坏事,再接着做⼀个更⼤的坏事。这个世界上的坏⼈,不就是这样⼀步⼀步地道德滑坡,变得越来越糟糕的吗?
综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准确的含义,并不是说我们要忍受与忍耐,⽽是我们要控制⾃⼰的内⼼,做⼀个“不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