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县城,随着夜市、百货批发市场、各种名目繁多的超市的登堂入室,国营和供销社系统的大商场被打得七零八落。同样,在各地集(坊)镇,随着大卖场和超市的进入,传统意义上的集市(在我老家叫市日)也纷纷缴械投降。即使这样,原先那种穿街走巷的叫卖声还在,只是传播形式不同而已。——题记
叫卖声是集市激活剂。——史耀增
旧词
集市。过去是商品短缺的年代,每逢集市,人多货物少,而今不同了,集市上商品种类多,某个品种可选择的货物也多,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原先一米左右的货摊不见了,二三十平方的摊位都显得小气,原先那种得意洋洋的摊主气场——你不买也会有人要,也不见了, 结果呢,顾客讨价还价的气势越来越占上风。
集(坊)镇。有逢农历二、七开集,也有逢三、六、九开集的,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赶集上会的人如潮水一般从四乡八村涌向坊镇,只显得那条店铺林立、古色古香的南北长街过于狭窄。如果说人头攒动的集市是一条河,那叫卖声便是河上咿呀作响的桨声。”
醪糟。鸡蛋醪糟——消食暖胃,好吃不贵。
凉粉。炒凉粉~。用铁铲翻动着鏊。
油糕。油糕热的,热油糕~。烫手烧心的热油糕~。
踅面。“来一碗踅面!”“干的汤的?”“干的(或汤的),多(少)调点醋!”这一问一答实质上也是一种叫卖。
打烧饼。不用嘴喊,却在擀烧饼时用小擀杖在小案板上敲出好听的声音,梆啷啷地清脆。买饸饹也同样,咱摊里有饸饹床吱吱作响。
买簸箕。前半句“谁要簸箕,箕谁要哩—”,后半句“谁(sā)要簸箕去(读qìe)!” 独树一帜。
甜瓜。咬一口,流一手。说他的甜瓜水分足。
西瓜。刀响哩,蜜淌哩,瓜籽在里头乱嚷哩,来一块!把切西瓜专用的弯刀往案板上一拍。
糖酱。捎酱咧,酱捎上!蜂蜜糖酱,真货没麻达。糖酱(亦叫“酱色”,用白糖熬成,也有用蜂蜜熬成的)
灶火爷。捎上一张灶火爷。在我老家梅江叫“灶王爷”。
跳崖。
糖瓜。糖瓜甜,糖瓜粘(方言读yán),不粘不甜不要钱。糖瓜献灶神。
荤汤
俗语
挠挠头皮。
四乡八村。
刚出炉。
簸箕村。
起会。
会圆咧。高潮。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青辣椒夹馍。
注:本篇大部分词汇摘自史耀增撰写的《远去的叫卖声》,词汇后面短文,也有本人借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