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
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不可或缺的宝藏。一本论语、一位孔子,已把人类的智慧说得透彻。
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论语》在这个伟大的国度被传承了2000多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牢不可撼!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
历史之中,多少大儒对这本经典奉之为瑰宝,对其各种解读也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君子,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其中“六艺”之一就有“书”。
书法和《论语》,或许会是一种结合方式。
《日读论语》,让书法和《论语》来了一次绝美的邂逅,让读者在感受孔子智慧的同时也能欣赏文字的魅力,在文墨书香中品味《论语》大智慧!
精美书法艺术&传统文化典籍
本书的抄写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女士,用小楷精心抄写整本《论语》,清秀俊逸的书风,似远离尘世喧嚣,读着书、赏着字,反而更能静下心来思考。
读者品着一篇篇饱含着孙晓云艺术情思的书法作品,或临摹小楷,感受智慧和美的结合。
孙晓云说:“文化是分种类的,但是不分界的,如果书法只在艺术界里打转转,就没有社会价值。艺术要根植于大众,要和其他文化融会、交流,整个文化才和谐,有意义。”
艺术要走入人心,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书法艺术通过《论语》把美和智慧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于我而言,对书法领域的鉴赏是门外汉,但是不妨碍我在《论语》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其中的每一笔,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有生命一样,篆刻在我的脑海,我的心中。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在乎知识,不在乎门槛,只在乎对美的感知。
本书对于《论语》的注释,则是出自于著名学者、出版家府建明先生之手。
他对《论语》的解读深入浅出,无论是篇首释读、全篇译文还是重点词语的注释,都非常精准,细致。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府建明先生研究的对象,同时也因为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读者阅读情趣的了解,有着独特的体会。
他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所以通过这本书,读《论语》,解经义,名家的解读,往往更高屋建瓴,让人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还是回归到这本书的内容,孔夫子的很多语言蕴含着真理,结合书法艺术,细细品之,回味无穷!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在我看来可以理解成君子做事情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义以为质,“质”,我理解为本质,是做事至本。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底线和道义,如果抛开底线道义去做事,最终的结局都不一定会好。“不忘初心”中的初心就是此中的“质”。
书法也是如此,北宋蔡京的书法虽然被无数人称道,但因其人品,书法作品的价值却不如其他大家。
第二阶段是礼以行之,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有讲究,要有礼有节,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秉此态度,成事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贵人想帮,让事情的成功率提高。助人者人恒助之!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书法也要讲究礼,这个礼不仅是书法的规则,也是做人的准则。
第三阶段是孙以出之,孙是“逊”,也就是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要谦逊地沟通,不咄咄逼人,他人的意见即使不采纳,也要谦逊地倾听。
对于学习书法者,都要始终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从粗临到精临,从临帖到创作,不但从笔法、笔意和笔势上尽取百家之长。
第四阶段是信以成之,也就是最后完成这件事,就是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用真诚去做事,没有矫饰和虚伪。
对于书法艺术,无论从整体的文化生态,还是个体的艺术创作,最需要的艺术之“真”,即对于艺术的“诚”,没有“真诚”就奢谈艺术的“美”。
书法和儒家至理一样,殊途同归,《论语》在教我们如何为“君子”,而书法,则是践行“君子之风”!
一百人心中,会有一百种不同样子的《论语》,多读一遍《论语》,也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日读论语》,用书法的形式去研读《论语》,透过书法去感触论语的魅力,这又将是一次不一样的《论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