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行舟
在中国山水画中,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舟,已是艺术家传达思想的载体和工具。
比如,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幅《苇岸泊舟》,在清寂幽古的野岸旁停靠心灵之舟,独得一份悠然与超脱,意境深远。
画的远处以非常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几笔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呈现的是一片高古旷达的栖息之地。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整幅只有上、下两段内容,全画无多着墨,大幅度地留白,自有高远幽微之气氤氲而出,令人飘忽如临其境,意味无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衬托出当时作者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更是不乏这扁舟的意象,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扁舟作为一个象征物,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它带着诗人作心灵的远足。
驾一叶扁舟,在水中自在漂游,从容东西,没有滞碍,没有拘牵,轻舟已过万重山。隐喻的是一种人格精神,一种不为功名所羁锁、从容自在的游荡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走进谪仙李白的狂想中:“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这样的境界落入了诗圣杜甫的梦境里:“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来。”
这样的境界也注入到了张九龄丞相的望眼之中:“极望涔阳浦,江天渺不分。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借舟咏志,这是诗人对性灵自由的讴歌,是诗人对生命止泊境界的向往。
同样,作为表达诗人心灵的载体,诗人赋予舟行的情感是丰富的,动人的;赋予舟行的意义也是多样的,艺术的。
在有记载的古诗词中,涉及到舟行的语句,竟然多达3000余条。
那里有千山暮雪、无欲无求的冷寂之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里有天地之间的吟唱,经典的回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里有智慧的警言,“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那里还有知己的十里相送、款款深情,“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那里有记上眉头的无语闲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里有雅净的古刹、悠扬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里有抹不去的乡愁,雾漫的洲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那里有千帆竞渡、只争朝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里还有生涯飘零,沉郁的叹息,怆然含悲,“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回首,这古今多少诗行,道不尽千般情;归去,这绝尘而独往之舟,载不动万缕愁。有道是: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