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03:思想是如何被发扬光大的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有个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这个片子尝试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孔子所不愿描述的世界——怪、力、乱、神。最妙的是它所架构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联方式——当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被人的世界所彻底忘记时,意味着它在另一个世界的彻底消亡。
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孔子应该算是遵照《寻梦环游记》法则,在另一个世界中最成功的存在。
认真琢磨孔子被后人所铭记的两个根本力量,其中之一一定来自曾子的。他对孔子的思想几乎没有发扬,只有近乎机械的忠诚实践。《论语·学而第一》中,他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个对自己百倍严苛,对老师所倡导的思想忠诚到近乎死磕的弟子。正是曾子的这种近乎机械的死磕,让孔子的思想有了现实的生命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发扬和光大孔子思想的榜样。
后来,由曾子这一分支生长出来的儒家学派坚定的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只是自己的问题,与孔子的思想无关。因为曾子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肉身榜样。人家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反省自己的行为,就像今天的人,每天都写个几千字的反思文章,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进展。日复一日,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批有一批前赴后继,忠诚如曾子的儒家弟子。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儒家弟子,才让孔子的思想不断被擦亮、放大,不断的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当然,思想是这样被发扬光大的,也是这样被曲解、衰减和消亡的。
曾子就是这样的老头儿,也只有这样的老头儿,才会在病入膏肓时还在琢磨着如何践行老师的思想。
一、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病入膏肓的曾子知道自己去日无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毕竟,一辈子都忠诚、机械地践行他人的思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舞台上,从来没有卸过妆一般。
从今往后呀,我知道我这一生可以幸免了,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落实了老师的思想了。
曾子践行和落实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呢?
守好本分,坚定不移的遵纪守法;心怀仁义,坚决不欺负人。
二、启予足,启予手
曾子在并入膏肓时,将诸位弟子召到身边,显然是要临终授法了。
“启予足,启予手”,意思是各位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吧。他们可都是完好无损的。
《孝敬》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算是后人对曾子这个动作的演绎和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也算是一家之言。
最靠谱的说法还得回到曾子所处的世界。从上古时期起,便发明了许多肉刑。对于违背规则、秩序的人,处以相应的刑罚。“墨、劓、剕、宫”都是肉刑,惩罚一个人的最原始办法便是使他的肉身有残缺,从而撬动他的心灵转向。曾子这个时候让弟子看自己的手脚,实际上是在告诫弟子: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免于刑戮。因为孔子讲过“君子怀刑”,不但如此,孔子还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容,孔子甚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曾子在临终前当着弟子们的面这样说,就是在表明老师所说的“君子怀刑”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一生。
孔子之所以伟大,一方面在于他的思想本身,另一方面在于他身边出了曾子这么一位能够忠实践行他思想的好弟子。
其实,何止是孔子,今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基层公务员,但凡想做出点儿像样的业绩,身边没有一个曾子这样的忠实执行者,也是难以有成的。
思想永远只是思想,要想被发扬光大,首先得有忠实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