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是我们对汉代印章的统称。汉印在中国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由于印章是代表地位权力的信物,或作为个人凭信和吉利厌胜之物,故其刻铸文字极为讲究,制作与工艺也在不断精进中。在汉代,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印章制度,而且汉印形成了雍容端庄、醇厚质朴、方中寓圆、朴拙天成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成熟,成为后世学习篆刻之圭臬。广义的汉印,并不单纯指汉代的印章,而是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因为在这700多年的历史中,印章的风貌变化不大,同时又跟前面的秦印和后面的隋唐印大有不同。汉印从性质上分官印和私印两大类,汉代私印从形制到风格,几乎完全模仿汉官印,总体风格和官印几无区别。私印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这也充分说明那些民间作坊的制作者一定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读书人。私印的特点一方面是总体偏小,数量极多,另一方面由于私印的制作和使用受典章制度影响较小,更为自由,因此字体、章法、印材更加丰富。官印名称又分为玺、印、章三种,私印除了姓名印之外,尚有表字印、家印、臣妾印、吉语印、肖形印等,而私印人名之后又有“之印”、“私印”、“印信”等叫法;字体上除了缪篆之外,私印出现了鸟虫篆、悬针篆;印钮也丰富多变,除了官印常见的螭虎、龟钮、瓦钮等,私印还出现了鼻钮、桥钮、坛钮、马钮、鱼钮等等;印材更是五花八门,除了常用的铜、铁、银、玉之外,出现了象牙、水晶、犀牛角等材料。民间私印的制作以官印风格为标准,是有其必然性的。美学范式从来都是由精英创造,自上而下的审美传导是美的流行范式,人们临摹比自己阶层高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本能。欧洲艺术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贵族模仿国王,平民模仿贵族。
篆刻界素有“印宗秦汉” 之说,这几乎成为定则,但实事求是地说,则重在“宗汉”。这是因为,秦代虽统一文字,制定了一定的官印制度,但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印章制度尚不完善健全,风格亦未臻成熟稳定。汉官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官印制度,并最终形成了以缪篆入印为主的汉印体系。汉印虽仍以实用为主,但其在文字处理、章法布局、线质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性,技法方面也高度成熟完善。文字上,秦印以小篆为基础,类似秦权量、诏版上的文字,笔意多取圆势,局部常参以方笔,有时还明显带有先秦时代大篆风格。这种相对战国古玺布局大开大合,奇肆纵逸的特征,显得平整规范的风格只不过是汉印端庄典雅、质朴浑厚风格的发端。而汉印以缪篆入印,缪篆大多绸缪屈曲,多方折,但作者却能不违六义,使之方圆兼备,整体齐而不板;章法上,汉印从单字印到十几字印不等,最多的竟达三十字。但无论字多字少,作者往往都能从整体出发,运用穿插、挪让、取舍、增减等方法使印面虚实相生,和谐统一;线质方面,铸印由于先刻再烧,线条往往凝练含蓄,浑厚质朴,凿印则是直接錾刻,线条流畅劲健猛利。另外,汉印经过上千年岁月的洗礼与沉淀,由于材质的变化、破损、粘连、挤压等,却无形中呈现出一种斑驳、沧桑之美,这也为后世学印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汉印所体现的雍容端庄,安详平和,不激不厉,遒劲中含蕴藉,刚健中见醇厚,并且于凝重、醇古的风貌中展现出一种博大恢宏的气韵,正是其精神内涵所在。汉印之经典性,不仅仅表现在它完备的印章制度,更重要的正是汉印所包含的这些丰富内涵和典正风范。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有不少金石书画家对汉印进行了评价。如明代篆刻家甘旸在《印章集说》中云:“汉因秦制而变,其摹印篆法,增减改易,制度虽殊,实本六义。古朴典雅,莫外乎汉矣。”大画家黄宾虹也曾说:“汉魏古印,楷模百世,犹学书者宗钟王,学诗者宗李杜,广蒐博览,自有会心。”(黄宾虹《敘摹印·篆刻余论》)
汉印数量巨大,除了不计其数的私印之外,目前已发现汉代官印数万枚,封泥数千枚,加上未被发掘或者已被损毁的高达数万枚甚至更多。如此多的官印,必然形成复杂的体系,而这一复杂的体系背后必定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加以管理。研究汉印,有关汉代官印的管理、使用以及制作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但由于史料上的模糊、欠缺,又很难收集整理出关于这些方面具体而详尽的资料,但这些问题又不能避而不谈,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相关文献、史料推演相关知识和细节。
首先,关于汉代官印制度。所谓官印制度,是指对官员玺印文字的字数、官职名称(用玺、印、章字亦有区别)、玺印材料、钮制、绶带等所作的具体规定。汉代国祚较长,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自然更加完备,汉武帝时期,官府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印章制度。现列举相关文献内容,以窥汉官印之具体制度。
《汉书》: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盛以青囊,白素裹,两端无缝,尺一柜中约署。《旧议》云:皇帝绶,黄地赤彩,不佩玺,玺以金银滕组,侍中组负以从。
《汉书》: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金螭虎钮。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子及妃,玺皆以金为之,藏而不用。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文献通考》:皇太子,黄金印,龟钮,文曰“章”。
《文献通考》:汉武帝 太初元年,改正朔,数用五纪。注: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
《汉官仪》: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日“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文献通考》: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秩、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汉官仪》:卿秩中二千石。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秩二千石,银印,龟钮。
西汉时期建立的这套官印制度,一直延用至东汉、三国、两晋时期,期间变化不大,只是不同时代,某些官职因重要程度不同,会更改这些官职名称或者材质;不同时期,铸造方式也有所变化而已。
其次,关于汉代的用印制度。汉代官印可分两大类,一为吏员印,一为官署印。吏员印是二百石以上官吏使用的,为方便工作,随身携带,专官专印;官署印则是各个官署所有掾史等百石以下少吏共同使用的,由监印官吏监管,使用时需申请,用完交回原处。汉代官印主要用于封印官方文书或者其他物件的,封泥便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古代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先用囊包好,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结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在土块上盖印章,作为门户和包裹等封口的凭证,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又称“泥封。封泥除了封缄简牍,也有用来封缄实物的。
两汉时期,除上述主要用于封缄的官印外,官方还有用于巫术信仰、烙马、烙木以及炙符铁印(用以管控进入皇宫的巫师、大夫等)等。私印的用途则更加广泛,封缄、钤物,把玩、殉葬等都会用到印章,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再次,关于汉官印的制作。汉代官印使用如此广泛,必定有专门的机构,只可惜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只是零星提到一些相关内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兰台令史的职务是“掌奏及印工文书”。汉代,朝廷的少府设有专门负责制作印章的部门——印曹,隶属御史台。《通典》卷二四《职官》六云:“二汉侍御史所掌凡有五曹,……二曰印曹,掌刻印。”这一事实在《汉书》中也有所透露,《王莽传上》元始四年(4年),王莽上书说:“臣请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与大司马之印。”王莽所说的御史即侍御史,侍御史负责刻制官印,这正与《通典》所说相符。印曹有侍御史、兰台令史,另有印工,是专职刻印的工匠。侍御史掌管刻印,可能还要负责印章材料的选择,但应当不会亲自刻制。具体说来,一般先由兰台令史写好印文,然后由印工凿刻。
汉代的官印数量巨大,不大可能全部由朝廷的少府制作。大体上,朝廷官员和郡国守尉的印章由朝廷少府所制,而各诸侯王国和郡的属官官印则由地方(相当于少府的)机构负责制作,或者委托民间作坊制作也有可能。在汉代,许多情况下,负责“乡”、“里”工作的地方官员都是由郡而不是中央政府任命,无论从重要性还是效率上,这些官员的印章很可能都是由各郡和诸侯王国负责制作,而没必要上报朝廷。另外,军队有修复和打造兵器的鼓铸工匠,需要时亦能铸印,也有书佐、秘书的文职,可写篆书,因此军队也有制作印章的条件。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急就章”,是军队急用时錾凿而成,多见各种将军印(图1-2)。
我们知道,在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兴学育人、统一文字、皇览经籍、创新赋役制度等一系列优秀的政策,实现了文治政府的建立。读书人可以通过 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做官。兰台令史,在古代要求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规定能通《苍颉》、《史篇》(相传都是识篆书,两书加起来有数千字)。《后汉书班超传》注引《续汉志》:“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及印,主文书。”根据章怀注引《续汉志》,兰台令史的职事有三:一曰书劾奏,二曰书印,三曰主文书。主文书即负责文书档案的立卷归档与保存管理工作;书劾奏即缮写劾奏。兰台令史之另一职掌是“书印”。所谓书印,即是指在刻铸官印前将所要制作的官印的印文署书好,以便印工照其所书印文摹刻。在篆刻创作中,我们常说“七分在写,三分在刻”,由汉代官印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兰台令史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当时的精英,美学范式从来都是由精英创造,而这些印工又是经过选拔的高手,这就保证了官印的制作水准。
汉印数量巨大,除了不计其数的私印之外,目前已发现汉代官印数万枚,封泥数千枚,加上未被发掘或者已被损毁的高达数万枚甚至更多。如此多的官印,其背后必定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加以管理。研究汉印,有关汉代官印的管理、使用以及制作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大课题,但由于史料上的模糊、欠缺,又很难收集整理出关于这些方面具体而详尽的资料,但这些问题又不能避而不谈,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相关文献、史料推演相关知识和细节。
以上关于汉代官印制度、用印制度以及具体的制作流程,只是概述,仅以说明其制度之完善与严格,制作过程之严谨,关于更加具体详尽的细节,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等,是一个大课题,就不在此一一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