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床难”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只不过,我们与孩子不同的是有自制力,即使不想做,也会做。早上的时间紧张,我们忙得不可开交,还要面对家中“神兽”花式的赖床方式。用尽各种好言好语最终耐心消耗殆尽,孩子依然睡眼惺忪、迷迷瞪瞪、裹着被子呼呼大睡,任凭如何呼唤,都睁不开朦胧的双眼,好不容易睁开眼睛看一眼,一不小心又睡过去了。家长心急如焚,心想怎么就这么不操心呢!平日里端庄的妈妈和稳重的爸爸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怒吼、责备、催促、命令上演“唤醒”大战。
孩子好不容易起床了吧还是委屈巴拉、愁眉苦脸,苦大仇深的,闹“起床气”,家长真心感觉叫孩子起床太心累,像打仗似的。说好的每天叫醒我们的是阳光,怎么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和孩子生气呢?瞬间开始怀疑中年一地鸡毛的人生,有这个感受没?
陈老师懂你的心情,都是做父母的谁还没经历过!做父母的心情能理解,但这些方法简单粗暴是不科学的,短暂的有效,催促中确实能起床不迟到,但长期对孩子来说是连续不断的“冲击”。孩子就会启动防御机制,比如反抗父母、发脾气、注意力涣散。如果用这种错误方式持续不断的教育,久而久之会形成情结。在咨询中发现有的成年人说起床时只要别人叫就很容易抑制不住的烦躁生气,还有位男士说没人叫就不想起床,结婚了得让媳妇叫才能起床,这都和童年时父母用“杀伤性叫醒”方式有关。
到底该拿这些“起床困难户”怎么办呢?怎么让孩子做到准时起床?以下几点建议值得父母们借鉴。
一、营造声光电的起床氛围
光:拉开窗帘自然的光线打进房间,家长先起床洗漱做饭,把客厅、卧室、洗手间的灯都打开,营造一种灯火辉煌、元气满满的起床氛围。大脑从深度睡眠到浅度睡眠再到完全苏醒是需要有时间缓冲的。光线会唤醒视觉系统,由它给潜意识传递信号叫醒大脑,启动四肢,给大脑发信号“该起床啦”。还有做饭的声音,饭的香气能唤醒孩子的听觉神经和嗅觉神经,给大脑传递信号“该起床吃饭啦”。
声音:把闹铃换成孩子喜欢的起床音乐,我们大人起床也是靠毅力的,你有没有这种体会?自从做了父母,叫醒我们的是三分钟一响的夺命连环闹铃。无论昨晚睡得有多晚,早上的闹钟一响,一个激灵得靠毅力起床。想起自己每天被闹钟突然吵醒的情景,真的是各种不情愿。我们听闹钟响就跟孩子们每天听我们催起床一样很刺耳,也很烦。其实我们都能发现,每天早晨到了起床的时间,孩子早已经自动醒了,只是在我们一遍遍的催促声中有了拖延的倾向。不如把烦人的催促声换成他们喜欢的音乐,在愉悦的音乐声中起床,心情都会好很多。比如心时代学员只要一听到号召音乐响起就自动的走进会场知道“该上课啦”。同理让孩子选一首他喜欢的音乐固定下来。用固定的音乐给孩子建立一个生物钟和条件反射,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听到这个音乐就自然起床了。
二、提前告知熟悉流程
以前总想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总是自己都梳洗完以后才开始叫孩子起床,感觉是喊一遍就要他马上起。结果往往是喊了半天磨蹭半天,也快迟到了。因为时间紧迫,顿时也没了耐心,早晨的“硬仗”就开始了。后来学习了院长的“起床流程”后回来就改变了策略。提前给孩子告知,我们要开始使用起床流程了,我会叫你两次,第一次是叫醒你,妈妈可能会揉、拍、摸、喊、拥抱等方式把你叫醒,你先缓一会儿清醒一下,第二次妈妈叫你的时候一定要起床,只叫两次。
关于拥抱对小宝宝来说是很有效的,我也把这个方法用在了孩子早晨起床这个问题上,不直接催他,而是先说让妈妈抱一下。他一听妈妈要抱,很快就起来钻到我怀里,抱一会情绪可好了。但是也要避免陷入误区比如妈妈躺在孩子身边,亲吻他,温柔的让他起床,这样会让孩子生起留恋“温柔乡”的感觉,更加不利于起床。要是你用这个方法对你老公,他也起不来床的,哈哈不信可以试试哦。
三、时间流程要计划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让他们认识时间,每天早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比如起床、叠被子、洗漱、早读、吃早餐...让孩子计划好做这些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比如保障7点40要出门的话,几点起床是可以的,来算一笔时间账。慢慢地让他们学会时间管理的能力。同时建议早上起床定两个闹钟,一个是清醒闹钟,一个是起床闹钟,比如我家6点40是清醒闹钟,7点是起床闹钟,音乐选的是儿子喜欢的奥特曼主题曲。
四、反复讨论给尊重
我们讨论的如此详细孩子一定能执行的很到位吗?你猜?所以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需要家长的坚持和耐心的,家长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家里有一个人赖床,孩子就会想为啥我要这么辛苦的早起上学。所以我们的课程理念是全家一起早起,没有睡懒觉的人。当然比如因为工作的原因大人需要熬夜了,给孩子说说是可以被理解的可以例外。想要保障孩子的早起,充足的睡眠才是早起的根本。做不到的时候就和孩子开小会,讨论是什么原因没做到,如何调整,明天能不能做的比今天稍微好一丢丢。用讨论代替吼叫,讨论可以给到孩子尊重,也可以给家长尊重,我们可以给孩子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期待。当孩子表现好时,有了细小进步时要给予鼓励,支持,对孩子早起有正强化的作用。
五、持续博弈做教练
当我们执行了起床流程,清晰了早晨起床后的计划,孩子依然出现赖床,起不来怎么办呢?家长要坚守原则,和孩子做心理博弈要做到三个笃定,一是自我笃定、二是情绪稳定、三是方法笃定。
首先是自我坚定,说实话,在目前这样一个社会性焦虑泛滥的时代,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里面,我们每一个父母似乎都不是那么的坚定,因为周围的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自身可能都缺少一些很安全的因素,安全感的体验,所以我们有时候都不坚信自己。当然我们也不会去坚信孩子,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坚信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方法。因为我们没有这些足够的东西来支撑我们去面对孩子的那份坚定。当我自己内心有了那份坚定之后,孩子在学习啊,在生活呀,在习惯啊,就开始变得异常的稳定,我们改变了孩子的行为自然就改变了,我们很多家长没有体验过什么叫自我坚定。
第二叫情绪稳定,家长要控制好情绪,纪琼院长在实操班会讲从浮躁的情绪中慢慢稳定下来,做家庭的定海神针。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这就需要家长修心,不断修炼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本身就温和满足的状态,自然不仅仅是面对起床了,很多问题都能情绪平稳。
第三方法笃定。当我们学习了新的方法,在使用时会因为感觉操作不了,用了遭到孩子的反对,或者用了无效而产生挫败,怀疑方法是不是不行,任何问题的形成是有周期和过程的,解决起来也是会反复和倒退的,特别是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的。
六、成长自己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我连自己还照顾不了呢,就做了妈妈,养育孩子真的算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了,这是个逼迫我们成长的职业。不论我们有没有准备好,一个吱哇乱叫的小家伙就出现了,不附带任何说明书,我们有大人的成长功课,孩子有他们的成长功课,还有一些精神内核是出生前就设定好了,怎么能不让我们养育孩子时出现手忙脚乱,焦虑无助的时候呢。所以做父母无须完美,但要真实。还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内在成长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可以暂时的放下焦虑,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建设性的成长和改进上,而不是对自己盲目的否定和内疚中消耗自己。做了父母后,很多成长型的父母都会说,发现好像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学习,学方法学理念学如何爱,是的我们都在成长,因为爱。
坚持使用“起床流程”,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坚持,收获“早起孩子”不是大难事儿,你家还能形成具有起床文化的家文化。我是两个孩子的80后妈妈,我有很多的育儿故事,也有很多的育儿心得,年龄是故事的积累和心路的经历,这么多年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你当下焦虑的我有过,你经历的也是我可能正在经历的,当我们读不懂孩子的渴望和行为,看到他就会让我们焦虑、难受,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不焦虑妈妈。
日记本
相关推荐
唯一至亲术后252天
阅读 2084
儿子,咱俩聊聊你的内裤吧?
阅读 6715
跟幼儿园老师聊半个小时
阅读 696
解读青春期的孩子
阅读 935
在一起最没话说的星座!
阅读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