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教师好比导演。导演对剧本了如指掌,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对教学过程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如此。因此,为使教学工作顺利实施,教师认真地备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
于漪备课——三个关注,两次反思
于漪上一堂课,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和教参,全凭自已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
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1)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
(2)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没想到。
(3)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没有想到,我想到了。
第三次备课是在上一个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
有人将此总结为:三个关注,两次反思。
三个关注即关注自已、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两次反思即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
怎样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n曾经有老师问“应该怎样备课?怎样处理个人创造性和依循课表等的关系?”等问题。\n这个问题,在一篇小文中难以完成说清楚,比如教学设计是设计学习活动,教学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引导学生活动(链接:上课和观课都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中,我做了这样的回应(这里有一些新的补充:蓝色字体):\n\n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有三次备课的经验:她的第一次备课是备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是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是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n借鉴于漪老师的经验,我说一说自己的理解:\n第一步是“悬搁”自己过去的经验、也不看课标和他人的经验,直扑文本、直奔教材而去。不论过去教得如何,先要把过去的经验先放一放,先以赤子之心直面教材,去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直奔教材而去首先要发现文本本身的价值是什么,可教的东西有什么。其次要根据教学进行思考,要研究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种教学阅读,在教学阅读的时候要体现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比如,在数学教材的研读中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个方面考察教学内容。再次是对可教的东西进行排序,要比较什么教学内容是更有价值的,什么教学内容对学生是更适宜的。在进行教学内容的价值排序和选择中要有前后关联的意识,要考虑是此时处理此一内容合适还是彼时教学这一内容更合适,在比较中判断价值,在关联中发现价值。比如,我曾经教过《晏子使楚》,就文本内容,可以选择尊重、爱国、勇敢、聪明等主题作为教学内容,但我注意到,小学语文课中,关于尊重、爱国、勇敢、聪明主题的课文都不止一篇,而外交生活方式的问题极少,这需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开一扇窗,于是我选择了借此了解外交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n先不看教参,先不固守在自己过去的经验,先不看他人的的处理方法,这是教学创新的可能前提,这使“教学中有我”,这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和方法。\nPS:还有一种处理,是看到题目以后,首先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寻找相关话题自己认为值得教的东西。上个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了一门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了这门课程的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这就是用自己的人生来教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这样的故事: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实在太精彩了,课后,一位教研员问他:“你的课上得这么精彩,你用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回答:“这节课我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备课,事实上所有的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只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是15分钟。”\n第二步是参照与借鉴,这里的参照和借鉴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有对自己过去执教中的成败得失反省,有参照借鉴他人的经验,有参看教学参考的文本。用于漪老师的思考方式对照比较,形成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案。\n如果我们说直扑教材的目的在于不要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的话,广泛涉猎仔细对照则是为了避免我们在教学中“任性胡为”,这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负责。\n第三步是课后反思,在教学完成以后要有回顾和总结,哪些东西是合适的?哪些东西是不合适的?有没有新的发现和思考?下一次该怎么处理?对这些问题都要想一想,梳理梳理,尽可能形成文字成为未来教学的参照。这一步是把教学活动变成教学经验,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教学经验。这是对自己的未来和未来的学生负责。这就是课后备课。\nPS:课后备课不仅有上课以后的及时反思和调整,而且有经常的修改与充实。2018年12月,笔者曾经在深圳市坪山中心小学执教了北师大版六年级的“百分数的运用:利息”(链接嫩绿着,成长吧——“百分数的运用”教学检讨)其中有过这样一张PPT\n 基于给学生提供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实现跨学科学习,笔者设想了以下调整和补充(红色字体):\n这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在路上。\n